您的位置:健客网 > 儿科频道 > 疾病预防 > 预防接种 > 母乳喂养路上的真科学 你真的Get了吗?

母乳喂养路上的真科学 你真的Get了吗?

2018-10-19 来源:医学界儿科频道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高危儿易发生低血糖,出现激惹、呼吸急促、肌张力降低、喂养困难、呼吸暂停、体温不稳定、惊厥或嗜睡等临床症状时,均应在生后1h内监测血糖,以后每隔1~2h复查,直至血糖浓度稳定。

母乳喂养真金白银篇

☆母亲乳头内陷或乳头扁平需要乳头牵拉或使用乳垫吗?

母亲乳头内陷或乳头扁平不影响哺乳,不推荐孕期进行乳头牵拉或使用乳垫。

☆新生儿娩出后宜尽早吸吮(<30min)。

WHO专家建议:出生后的10~30min新生儿吸吮反射能力最强,因此吸吮应在产后30min内进行,有利于新生儿生后早期建立母乳喂养。

☆新生儿生后尽早(<1h)与母亲进行肌肤接触。

生后立即或早期与健康足月婴儿进行肌肤接触的母亲产后1~4个月时具有更高的母乳喂养率。

☆生后母婴同室很必要,健康足月婴儿母婴同室组较母婴分室组的母乳喂养率高。

☆采用生长曲线监测体重增长速率是评估母乳喂养有效性的重要依据。

1.出生1周内新生儿体重平均下降4.9%(0~9.9%)。

2.当母乳喂养新生儿体重下降超过10%时应警惕可能为母乳摄入不足。

3.新生儿期后,母乳量充足的婴儿体重应稳步增加。评估婴儿体重增长速率是衡量母乳摄入量的最重要标准。

☆母亲均应直接乳房喂养,需要时可泵出乳汁用奶瓶喂养,但不建议频繁泵乳。频繁泵乳增加过早终止母乳喂养的风险。

☆母乳喂养婴儿的体重增长不足时,应详尽分析母亲与婴儿双方的原因,必要时转诊至相关专科。

☆母亲可将乳汁短期(<72h)贮存于冰箱冷藏室(≤4℃),或将富余的乳汁长期(<3个月)贮存于冰箱冷冻室(<18℃)。

母乳喂养之新生儿血糖篇

何为新生儿低血糖?

新生儿出生24h内,血糖水平应持续>2.5mmol/L;出生>24h,血糖水平应持续>2.8mmol/L,低于上述水平则为低血糖。高危儿易发生低血糖,出现激惹、呼吸急促、肌张力降低、喂养困难、呼吸暂停、体温不稳定、惊厥或嗜睡等临床症状时,均应在生后1h内监测血糖,以后每隔1~2h复查,直至血糖浓度稳定。

☆早期哺乳喂养充足保证了充足的外源性葡萄糖供给,降低了发生低血糖的风险。母乳喂养指南倡导在出生的最初几天,需频繁喂哺,10~12次/天。

☆高危新生儿生后1h内应监测血糖。

高危儿

(1)早产儿

(2)足月小样儿

(3)母亲糖尿病史

(4)新生儿缺氧窒息史

(5)羊水污染史

(6)高胆红素血症等

☆无症状低血糖婴儿可继续母乳喂养,有临床症状或血糖<2.6mmol/L时需要静脉输注葡萄糖。

母乳喂养之新生儿黄疸

☆按需哺乳(频率≥8次/24h)有助于预防母乳相关性黄疸的发生。

☆母乳相关性黄疸婴儿不建议中断母乳喂养。

☆对于诊断明确的母乳相关性黄疸婴儿,一般情况好,体重增长符合正常速率,尿、粪便的颜色和量均正常,当胆红素水平低于光疗界值时,不建议光疗和其他治疗。

早发型母乳性黄疸的预防和处理

1.鼓励频繁喂奶,避免添加糖水;喂奶最好在每日8~12次以上;

2.监测胆红素浓度;

3.血清胆红素达到光疗指征时可光疗。

晚发型母乳性黄疸处理

1.血清胆红素<257umol/L(<15mg/dl)不需停母乳;

2.血清胆红素>257umol/L(>15mg/dl)时暂停母乳3d,在停母乳期间,母亲需定时吸奶;

3.血清胆红素>342umol(>20mg/dl)时则加光疗,一般不需要用白蛋白或血浆治疗。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推荐,母乳相关性黄疸婴儿若一般情况良好、无其他并发症时,不影响常规预防接种。

母乳喂养之牛奶过敏篇

鼓励牛奶蛋白过敏的婴儿继续母乳喂养,但母亲应回避牛奶及其制品的摄入,同时补充钙制剂(800~1000mg/d)。若母亲饮食回避后婴儿症状无缓解时,建议转诊至专科咨询治疗。

母乳喂养之健康宣教篇

☆母婴机构对孕妇及家属进行的母乳喂养宣传很必要。

☆返院随访、家访、电话随访等产后随访系统可延长母乳喂养时间。

☆母孕期对父亲进行母乳喂养相关知识教育可提高母乳喂养率。

☆对患有抑郁症的孕产妇提供母乳喂养的专业支持有助于延长母乳喂养时。

母乳喂养好处多

☆母乳有利于感觉和认知的发育,并且防止婴儿患传染病和慢性疾病;

☆母乳喂养增进母子关系,促进健康依恋的形成;

☆母乳喂养含抗体,对于疾病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母乳喂养经济,方便。

但是对于因为疾病等特殊情况不适宜喂母乳喂养的妈妈们,也要辩证看待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母乳不够或者不适宜母乳喂养,那也需要果断补充配方奶喂养。

小结:科学发展飞速,即使来源于教科书上的认知也有可能被更新被推翻。以上母乳喂养科学认知是基于目前最新的国内外研究或专家共识,供大家参考更新既有观念。科学在发展,知识会更新,希望有更多的基于中国本土人群高质量研究去探索更新科学中的未知。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