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接种疫苗,俗称打预防针,是保护宝宝少受或不受某些传染病侵害的有效措施之一。
疫苗都是由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制成的,经过人工培养繁殖,使其丧失致病能力,但仍旧保留了免疫原性。
那么儿童接种疫苗前应注意些什么?
1、每次接种均须携带儿童预防接种证,由接种人员填写接种记录,避免发生错种、漏种和重复接种。
2、接种前最好先洗澡,换内衣,尤其是接种部位,一定要保持清洁。
3、每次接种前家长要注意观察孩子的健康状况,并主动向接种医生说明情况,由医生检查后,判断是否实施本次接种。
4、虽然免疫接种程序为儿童安排了最佳接种的时间,但疫苗使用说明都有明确的规定,处于一些疾病状态时,不能接种,只有儿童恢复健康后再接种。
儿童接种疫苗后应注意些什么?
1、每次接种后应在现场观察30分钟,无反应后方可离开。
2、每次疫苗接种后的当天要注意让孩子休息,不要做激烈活动。
3、有些疫苗需按一定的时间间隔连续接种多次才有效,因此家长须按时带孩子到接种单位接种,不要半途而废。
4、如果您要带7周岁以下的孩子去外地长久居住(3个月以上),为了孩子的健康,请您主动到暂住地乡(街道)的接种单位办理预防接种手续。办理手续时,一定要携带原籍卫生部门发放的《儿童预防接种证》,以便接种单位了解过去接种的情况。
疫苗的分类
我国将疫苗分为两类,第一类疫苗和第二类疫苗。
第一类疫苗就是指政府免费向公民提供,公民应当依照政府的规定受种的疫苗,包括国家免疫规划确定的疫苗,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在执行国家免疫规划时增加的疫苗,以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其卫生主管部门组织的应急接种或者群体性预防接种所使用的疫苗。因此所有的免match疫规划疫苗均为第一类疫苗。
第二类疫苗作为一类疫苗的补充,是指由公民自费,并且自愿受种的其他疫苗,包括免疫规划疫苗不包含的疫苗品种,如水痘疫苗、流感疫苗、b型流感嗜血杆菌结合疫苗、肺炎球菌疫等,也包括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替代疫苗,如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甲肝灭活疫苗等。
常见的预防接种不良反应及处置原则
预防接种后的不良反应多表现为match一般反应,主要有发热和局部红肿,同时可能伴有全身不适、倦怠、食欲不振、乏力等综合症状。
发热:少数受种者接种疫苗后体温升高,一般持续1~2天。如体温≤38.5℃,儿童一般状况良好,不需特殊处理,仅需注意观察,多喝开水,注意保暖即可;若体温≥38.6℃,高热不退或伴有其它并发症者,应密切观察病情,及时和接种门诊医生联系进行诊治。
局部红肿、硬结:大部分皮下接种的疫苗在注射后24小时内,接种部位会出现红肿、硬结,并伴疼痛。若红肿范围不大(直径≤2.5cm),可用干净的毛巾热敷,每日数次,每次10~15分钟,症状可逐渐缓解、消失;如有≥2.6cm的红肿硬结,应与接种医生联系。
接种卡介苗后的局部反应:儿童接种卡介苗后,绝大部分受种者于2周左右在接种部位出现红肿,以后化脓或形成溃疡,3~5周结痂,形成疤痕(卡疤)。遇到这种情况不能热敷,保持局部清洁、干燥,对特殊敏感的人可考虑给予小量镇痛退热药,一般每天2~3次,连续1~2天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