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研究发现母乳喂养会产生两种类型的黄疸:
摘要:出现脱水,增加了血液中的胆红素浓度,加上能量摄入不足降低了肝脏的胆红素代谢能力,吃得少排得少也减少了胆红素的排泄。
母乳喂养对宝宝、对妈妈都有数不尽的益处,我本人也是母乳喂养的推广者和坚定的执行者。但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母乳喂养的宝宝似乎更容易出现
黄疸高的情况,这是一个很让妈妈们头痛的问题。
医学研究发现母乳喂养会产生两种类型的黄疸:
第一种是早发型的,母乳喂养性黄疸。这种黄疸多见于新生儿出生一周内。由于宝宝没有摄入足够的母乳或母乳喂养困难,导致宝宝体重明显减轻,出现脱水,增加了血液中的胆红素浓度,加上能量摄入不足降低了肝脏的胆红素代谢能力,吃得少排得少也减少了胆红素的排泄。
这时,妈妈们需要频繁地喂养,增加母乳供给量,确保宝宝良好的吸吮,这是降低黄疸的有效措施。研究表明,与水和配方奶相比,母乳能更有效地帮助宝宝排除胆红素,也许是因为母乳有通便的效果,可以让宝宝大便量增多。
另一种是晚发型,
母乳性黄疸。常开始于出生一周后,至出生后两到三周黄疸水平达高峰,之后会在一个月或更长的时间维持在较低的水平,通常宝宝看起来很健康。这种母乳性黄疸具有家族聚集性,具体的发病原因目前尚不明确,其发病率与性别无关,它在接受母乳喂养的新生儿中发病机率并不高。
只要
宝宝喂养正常,体重增长正常,黄疸水平没有严重增高,母乳性黄疸并不是停母乳的指征,母乳喂养仍是此时最好的选择。
母乳性黄疸一般不需要治疗,母乳性黄疸是否需要治疗取决于宝宝在生后第一周的黄疸水平、黄疸上升速度、宝宝是否
早产以及发生黄疸的日龄,一般来说,越小的早产儿标准越低,日龄越小标准越低,上升速度越快标准越低。这些都需要医生来进行综合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