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便秘,家长应该知道的一些知识
摘要:不良的饮食习惯,如摄入的食物过少等,尤其是缺乏遗留大量残渣的食物,使小儿肠道刺激减少,反射性蠕动减弱,而造成便秘。
小儿发生便秘的年龄约25%在1岁内,多数在2—4岁期间。宝宝排便次数比正常同龄儿减少,粪便内所含水份被过度吸收,粪便过于干硬、排便困难、费力,并伴有排便痛等不适感,这就是便秘。如果仅有排便间隔延长,而不伴有便干和排便困难,则不应称为便秘。
便秘是一种常见病症,其原因很多,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属功能性便秘,这一类便秘经过调理可以痊愈;另一类为先天性肠道畸形导致的便秘,这种便秘通过一般的调理是不能痊愈的,必须经外科手术矫治(呵呵,前几年网上热炒的“八毛门”事件想必很多人都还没忘却!)。绝大多数的婴儿便秘都是功能性的。
1、忽视便意,有些小儿贪玩,不及时排便,久而久之,便意受到抑制,排便的条件反射难以养成,导致肠管肌肉松驰无力而引起粪便在大肠内停留过久、过多,造成粪便中的水分过度吸收,粪便变得干结,结果不易排出。
2、不良的饮食习惯,如摄入的食物过少等,尤其是缺乏遗留大量残渣的食物,使小儿肠道刺激减少,反射性蠕动减弱,而造成便秘。
3、小婴儿喂牛奶后常大便干结,因为牛奶中酪蛋白较母乳多,在胃内遇酸凝成硬块,不易消化,致使大便过干、过硬,而发生便秘。
4、居住地或生活环境改变,导致原来排便习惯发生改变,也可诱发便秘的发生,此外,小儿排便姿势不当,或是经常用
开塞露通便等,均可造成直肠反射敏感度降低,虽有粪便进入直肠,但不能引起有效的神经冲动,使排便反射不能产生而引起便秘。
5、持续高度的
精神紧张状态,不良的生活习惯及睡眠不足,均可造成结肠蠕动失常或痉挛性收缩而引起便秘。小儿精神过于激动或抑制,排便反射发生障碍及失常或痉挛性收缩便秘常见的原因。
如何预防小儿便秘?
1、要让孩子每天按时坐盆排便,以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
婴儿从3—4个月起就可以训练定时排便,因进食后肠蠕动加快,常会出现便意,故一般宜选择在进食后让孩子排便,建立起大便的条件反射,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饮食要多样化,少吃生冷食物,食量不能过少,食物不能过于精细,应富含纤维素。
目前由于营养不良导致的便秘已经不多了,主要是营养过剩和食物搭配不当导致的便秘。很多孩子的父母一味地增加孩子的营养,让食物中的蛋白质量很高,而蔬菜相对较少。当今儿童食品工业飞速发展,许多高级的儿童食品都是些精细粮食制品,缺少渣滓,小儿很少吃粗纤维及含渣多的食物,容易导致便秘。
对婴幼儿来说,合理的食物搭配不仅可以预防便秘的发生,而且对便秘有良好的治疗作用。食物中鱼、肉、蛋与谷物的比例要适当,多吃蔬菜和水果,可以让孩子吃一些玉米面和米粉做成的食物。
3、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持续高度的精神紧张状态,尤其是学龄儿童学习紧张,睡眠不足均可引起便秘。
4、吃牛奶的小婴儿,可适当多加一些糖,还可加些米汤,饮食可给桔汁、菜汤等以防大便过干、过硬造成便秘。
若系
母乳喂养,母乳量不足所致的便秘,常有
体重不增,食后啼哭等。对于这种便秘,只要增加乳量,便秘的症状随即缓解。牛奶喂养的婴儿更易发生便秘,这多半是因牛奶中酪蛋白含量过多,因而使大便干燥坚硬。这种情况可适当减少奶量,增加糖量,即把牛奶的含糖量由原来的5—8%增加到10—12%,并适当增加果汁。不满3—4个月的婴儿可在牛奶中加一些奶糕。因奶糕中的碳水化合物在肠道内部分发酵后,可刺激肠蠕动,有助于通便。对于4—5个月以上的婴儿,可适当增加辅食,最好将菠菜、卷心菜、青菜、荠菜等切碎,放入米粥内同煮,做成各种美味的菜粥给宝宝吃。蔬菜中所含的大量纤维素等食物残渣,可以促进肠蠕动,达到通便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