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发热的原因?发热的原理
摘要:发热的机制及发展过程:人的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也就是说大脑中的下丘脑位置是调节体温的司令部。这个司令部对人的体温有个控制点,叫体温调定点。
发热的原理:
引起小儿发热的原因:发热一般分为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感染性发热,是由各种病原体(病毒、细菌、支原体、寄生虫等)侵入人体所引起的发热。包括各种急性
传染病、急慢性全身或局灶性感染等引起的发热;非感染性发热,由各种病原体以外引起的发热,包括血液病、变态反应、恶性肿瘤、结蹄组织病、神经源性、代谢亢进、物理化学损害等引起的发热。小儿发热,多数是感染性发热。其中以病毒感染最多见,比如感冒、流感、一些肺炎;其次是细菌感染,比如化脓性扁桃体炎、猩红热,一些肺炎等。
发热的机制及发展过程:人的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也就是说大脑中的下丘脑位置是调节体温的司令部。这个司令部对人的体温有个控制点,叫体温调定点。在司令部下达的这个点(体温)上,人体通过散热和产热维持体温的恒定。在感染之后,细菌或病毒产生的内毒素迫使调定点上调,同时这些内毒素致使血液中的吞噬细胞形成并释放一些致热物质(致热源),也迫使调定点上调。打个比方,你家中的热水器原来定在30度,你用的正好。但今天很冷,水凉,你把控温器(相当于下丘脑)由30度调到40度,热水器就会根据40度的指令开始工作,把水烧到40度后停止工作。这时候40度水温是不是比30度热?同样,人体感染细菌病毒后,迫使司令部发出指令由原来正常体温36.5℃上调至38℃,怎么上升的呢?这个过程就发生在体温上升期。体温调定点上调后,血液中的温度与指挥部的不一致,低于调定点温度。为了维持新的平衡,人体就会自动使产热增加,散热减少:骨骼肌运动,表现为哆嗦、寒战;血管收缩,表现为面色苍白,手脚发凉;汗液分泌减少,表现为无汗;交感神经兴奋,表现为竖毛肌收缩起鸡皮疙瘩等。这些反应都促使机体产热增多,这样体温就会上升,于是就发热了。体温升高的程度,决定于体温调节中枢新的调定点水平。所以,退热的重点在于降低调定点,对准司令部。
当体温上升达到体温调节中枢新的调定点水平时,产热与散热在高水平上保持相对平衡。此时体温维持在高的水平,称为发热持续期。此时人的分解代谢功能增加,产热增加,皮肤血管扩张表现为身热
潮红,有少量汗出,散热也增强。
当病因消除后,致热源的作用逐渐小时,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产热减少散热增加,出现汗腺分泌增加,大量汗出,体温渐复。此期叫做体温下降期。
婴儿发烧在38.5℃以下不用
药物退热处理,选用物理降温,如解开衣服,褪去包被,用温水给孩子擦身子散热。切忌不可使用酒精给小儿擦身,酒精很容易使血管扩张,血容量下降引起休克。
同时,婴幼儿体温中枢神经未
发育成熟,越捂体温越高,在捂热较长时间后,患儿体温可上升到41℃-43℃,容易弄出“捂热综合征”,正确的方法是让孩子穿轻便而吸汗的衣服,适当打开门窗令空气流通,但要小心别让凉风直接吹到病童身上。
小儿发烧家庭护理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发热的小儿热量消耗大,水分丢失多,要适当休息,多饮水;出汗过多时,还要在水中加少许盐以补充电解质。要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居室室温、湿度要适宜。
二、降体温:应用
退烧药,四小时一次,服药后要喝温水。外感发热以发汗为主,尽量少用冰袋冷敷。
三、个别孩子高烧时突然抽动,即高热惊厥。一般发生于发烧头1--2天,抽后神志、脸色恢复正常。在送医院之前,简单的急救是有益的:注意头部低位,偏向一侧,掐人中并物理降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