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儿科频道 > 疾病类型 > 其它疾病 > 小儿肠道常见疾病的临床诊断!

小儿肠道常见疾病的临床诊断!

2017-12-08 来源:最新最权威儿科常见疾病诊疗常规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肠梗阻:指任何原因引起的肠道通过障碍,患儿主要表现为阵发性腹痛、呕吐、停止排便排气等,依据其病因不同可分为机械性肠梗阻和动力性肠梗阻
  1.小儿腹泻病:腹泻病为多种病原(感染性)、多种因素(非感染性)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一组疾病,是儿童患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也是营养不良的重要原因,曾被我国原卫生部列为小儿重点防治和研究的“四病”之一。原卫生部发布的《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以及2009年《儿童腹泻病诊断治疗原则的专家共识》,临床医生可根据家长和看护者对患儿大便性状改变(呈稀水便、糊状便、黏液脓血便)和大便次数比平时增多的主诉作出腹泻的诊断。但第八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P1382页介绍腹泻病诊断依据为:(1)必备条件:大便性状有改变,呈稀便、水样便、黏液便或脓血便;(2)辅助条件:大便次数比平时增多,每日≥3次。该书还着重举例说:只要大便性质异常,每日1次也算;如果大便性状正常,及时每日大便3次以上也不算。患儿可伴有一般将病程≤2周的称为急性腹泻病,病程为2周-2个月称为迁延性腹泻病,病程>2个月的称为慢性腹泻病。急性水样便腹泻患者(约占70%)多为病毒(秋季多为轮状病毒,多见于婴幼儿)或产肠毒素性细菌感染(夏季以产毒性大肠埃希菌多见),黏液脓性、脓血便患者(约占30%)多为侵袭性细菌(侵袭性大肠埃希菌、痢疾杆菌、阿米巴、空肠弯曲菌等)感染。对于腹泻患儿,临床医生必须评估其脱水程度,分度及评估内容如右表,并可视患儿病情选择性行大便细菌培养以及病毒、寄生虫检测、血电解质检查和血气分析、腹部彩超或CT等辅助检查。
 
  2.先天性巨结肠:又称为希尔施普龙病(Hirschsprung病)、肠管无神经节细胞症,是小儿常见的先天性肠道畸形之一。由于患儿直肠或结肠远端肠管缺乏神经节细胞导致肠管持续痉挛,粪便淤滞于近端结肠,使近端结肠肥厚、扩张,即为先天性巨结肠。患儿可因病变肠管长度不同而出现不同的临床表现,以便秘为主要症状。新生儿期即可有胎便排出延迟、便秘、腹胀等表现,症状继续加重,可出现严重腹胀、肠梗阻、停止排便排气等,久之出现营养不良、生长发育迟缓等表现。如未经积极治疗,可并发小肠结肠炎,病死率较高。查体患儿可有腹部高度膨胀及宽大的肠型,直肠指检于直肠壶腹部不能触及粪便,需经过病变段肠管后方可触及粪便。患儿可借助行X线钡剂灌肠或局部组织活检等方法确诊。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ekcg2014获得更多儿科诊疗常规、指南、专家共识等。
 
  3.肠梗阻:指任何原因引起的肠道通过障碍,患儿主要表现为阵发性腹痛、呕吐、停止排便排气等,依据其病因不同可分为机械性肠梗阻和动力性肠梗阻(又称为麻痹性肠梗阻)。粘连性肠梗阻为小儿常见的机械性肠梗阻,患儿呕吐物为黄绿色液体,有时可为粪汁样物,查体可有上腹胀(高位梗阻)、全腹胀(低位梗阻)、肠型及蠕动波、肠鸣音亢进或气过水声,可因呕吐频繁而出现脱水、酸碱失衡、电解质紊乱等,X片可见小肠充气以及阶梯状的气液平面,结肠少有充气。动力性肠梗阻多继发于肺炎、肠炎、败血症脑炎等全身性疾病,患儿早期可无呕吐,肠蠕动消失,查体肠鸣音减少或消失,X片可见小肠及结肠均匀扩张充气,可有液平面,血电解质、血气分析等可协助了解集体内环境。
 
  4.肠套叠:为一种特殊类型的肠梗阻,指部分肠管连同相应的肠系膜套入临近肠腔内。原发性肠套叠多发生于婴幼儿,可能与其饮食改变、病毒感染性肠炎、回盲部易游动以及机体免疫功能不全等因素有关,继发性肠套叠可因肠道畸形、过敏性紫癜等疾病继发。
 
  5.阑尾炎:是指由于多种因素(肠石或异物等阻塞阑尾腔、细菌感染、阑尾的肌肉或血管反射性痉挛等)造成阑尾粘膜充血水肿或脓性渗出的一种小儿常见急腹症,,严重时可发生阑尾壁栓塞坏死、弥漫性腹膜炎等,2岁以下少见。患儿可有腹痛(脐周或上腹转移至有下腹,持续或者阵发绞痛)、胃肠道症状(吐、厌食、腹胀、便秘等)、发热等表现,查体局限性右下腹固定压痛为特征性表现,可有经审查、腹肌紧张、肠鸣音减弱等,穿孔或弥漫性腹膜炎时可有“板状腹”。直肠指检时可协助诊断(请参考下节相关内容)。血化验多见白细胞增高,超声、CT等辅助检查可协助诊断。患儿如未经正规治疗,可出现穿孔、弥漫性腹膜炎、粘连性肠梗阻、粪瘘等并发症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ekcg2014获得更多儿科诊疗常规、指南、专家共识等。
 
  6.炎症性肠病(IBD):是指原因不明的一组非特异性慢性胃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克罗恩病(CD)和未定型结肠炎(IC)。其中,UC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症,病变主要累及结肠黏膜和黏膜下层,大多从远端结肠开始,逆行向近段发展,可累及全结肠甚至末端回肠,呈连续性分布,临床主要表现腹泻、黏液血便、腹痛。CD为一种慢性肉芽肿炎症,病变呈穿壁性炎症,多为节段性、非对称分布,可累及胃肠道各部位,以末段回肠和附近结肠为主,临床主要表现腹痛、腹泻、瘘管和肛门病变。IC指结肠病变既不能确定为CD又不能确定为UC的结肠病变,病变主要位于近段结肠,远段结肠一般不受累,即使远段结肠受累,病变也很轻。IBD患儿均可合并不同程度的体重下降、生长迟缓和全身症状。依据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消化学组儿童炎症性肠病协作组2010年制定的《儿童炎症性肠病诊断规范共识意见》,本病诊断标准如下:
 
  6.1IBD疑似病例诊断:患儿腹痛、腹泻、便血和体重减轻等症状持续4周以上或6个月内类似症状反复发作2次以上,临床上应高度怀疑IBD。IBD常合并:(1)发热;(2)生长迟缓、营养不良、青春发育延迟、继发性闭经、贫血等全身表现;(3)关节炎、虹膜睫状体炎、肝脾肿大、皮肤红斑、坏疽性脓皮病等胃肠道外表现;(4)肛周疾病如皮赘、肛裂、肛瘘、肛周脓肿。
 
  6.2UC诊断标准:
 
  6.2.1临床依据:根据以下临床表现和检查结果诊断UC,确诊UC应符合(1)+[(2)或(3)]+(4);拟诊UC应符合(1)+(2)或(3)。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ekcg2014获得更多儿科诊疗常规、指南、专家共识等。
 
  (1)临床表现:持续4周以上或反复发作的腹泻,为血便或黏液脓血便,伴明显体重减轻。其他临床表现包括腹痛、里急后重和发热、贫血等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可有关节、皮肤、眼、口及肝胆等肠外表现。
 
  (2)结肠镜检查:病变从直肠开始,连续性近端发展,呈弥漫性黏膜炎症,血管网纹消失、黏膜易脆(接触性出血)、伴颗粒状外观、多发性糜烂或溃疡、结肠袋囊变浅、变钝或消失(铅管状),假息肉及桥形黏膜、肠腔狭窄、肠管变短等。
 
  (3)钡灌肠检查:肠壁多发性小充盈缺损,肠腔狭窄,袋囊消失呈铅管样,肠管短缩。
 
  (4)活检组织标本或手术标本病理学检查:①活动性:固有膜内弥漫性、慢性炎性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嗜酸粒细胞浸润、隐窝炎或形成隐窝脓肿;隐窝上皮增生,同时杯状细胞减少;黏膜表层糜烂、溃疡形成。②缓解期:中性粒细胞消失,慢性炎性细胞减少;隐窝不规则,排列紊乱;腺上皮与黏膜肌层间隙增大,潘氏细胞化生。
 
  6.2.2临床分型:【未完待续】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