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心理疲惫期的表现,看看你家孩子有吗?
摘要:引导孩子将个人理想同社会需要结合起来,跳出自我设计的小圈子,培养对社会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正确对待升学、社会舆论、个人的成败、荣辱,从而提高自我心理的调节能力。
有时候面对工作,
无精打采,不想动脑,如同高强度运动后身体感到疲惫,这就是典型的心理疲惫。除了大人,其实孩子也会有心理疲惫期:明明玩耍时精力充沛,可一到学习就没有了
精神。孩子运动或玩耍后的疲劳,家长可以一下发觉,但是孩子心理上的疲劳往往被忽视了。
心理上的疲劳比生理上的疲劳更可怕。生理上的疲劳在短暂的较充分的休息之后,很快会消除,而心理上的疲劳如果不能及时被发现,进行正确的引导,则容易让孩子产生厌学的情绪。心理疲劳严重的,还可能发展成心理病态,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孩子心理疲劳的五个表现
1、孩子变得不爱上学,不愿见老师,甚至每到上学前就喊“肚子疼”、“头痛”等。
2、有的孩子不愿做作业,一看书就犯困。
3、即使在没有外界干扰的情况下,注意力也常常不能集中;有的孩子虽然也在看书,却根本“看不进去”。
4、不愿大人过问学习上的事情,对父母的询问常保持沉默或者表现烦躁、转移话题。
5、上课时常打不起精神,课后却十分活跃,表现为“玩
不够”。
如果发现孩子的“累”是属于心理性疲劳,
父母也不必过于惊慌,
正确应对才能帮到孩子。
如何帮助孩子消除心理疲劳
1、减轻精神压力,全面评价孩子。
做父母的首先要减轻孩子的精神压力,对孩子要有个全面的了解和正确的估计,对孩子的学习不能单纯地从分数上的高低来衡量,要做纵向比较,即自己和自己比、过去和现在比。
2、帮助孩子明确奋斗目标,激发自信心。
根据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帮助他明确和分解个人阶段性的奋斗目标,用不断取得的小成绩激励孩子,从而增强学习兴趣,恢复自信心,在愉快的情境中消除身心疲劳,学好各门课程。
3、教育孩子正确对待社会舆论,提高自我心理调节能力。
引导孩子将个人理想同社会需要结合起来,跳出自我设计的小圈子,培养对社会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正确对待升学、社会舆论、个人的成败、荣辱,从而提高自我心理的调节能力。
4、合理安排饮食,保证孩子睡眠,做到劳逸结合。
除了均衡营养,家庭还可适当开展文体活动,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多带孩子出去走走,骑行、爬山活动、家庭比赛都是很好的活动,既增加了
亲子之间的感情,还锻炼了身体,保持心情愉悦也是解决心理疲劳的必备因素。
5、提请教师减少作业量,避免题海战术,运用科学复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6、培养孩子良好的个性,鼓励孩子敢于挑战。
经常告诫孩子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培养孩子坚强的意志和坚韧的毅力,教给孩子一些为人处世的好方法,并善于克服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