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儿科频道 > 儿科治疗 > 疾病治疗 > 新生儿出血症的预防和治疗

新生儿出血症的预防和治疗

2017-08-24 来源: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儿科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生后24小时内发病,多与母亲产前应用了干扰维生素K代谢的药物。出血程度轻重不一,轻者皮肤出血、脐残端渗血;重者消化道出血、胸腹腔出血、甚至致命性颅内出血。
  新生儿出血症为维生素K依赖的凝血因子Ⅱ、Ⅶ、Ⅸ、Ⅹ减少而引起的出血。
 
  新生儿出血症发生的原因
 
  ①合成减少:新生儿刚出生时肠道细菌尚未定殖,出生后使用抗生素可抑制肠道正常菌群,若母亲产前应用某些抑制维生素K合成的药物(如双香豆素、苯妥英钠、利福平、异烟肼等)等均可导致维生素K合成不足。
 
  ②摄入不足:生后几天进食少,由食物获得维生素K不足;母乳中维生素K含量明显低于(15μg/L)生乳(60μg/L),故母乳喂养的婴儿更易发此病。
 
  ③吸收障碍:当患有肝胆疾病如先天性胆道闭锁及肝炎综合征时,因胆汁分泌减少,可影响肠黏膜对维生素K的吸收。
 
  新生儿出血症的症状
 
  本病的特点是突然发生出血,出血时间、程度及部位不一。通常依据发病时间分为如下3型:
 
  1.早发型
 
  生后24小时内发病,多与母亲产前应用了干扰维生素K代谢的药物。出血程度轻重不一,轻者皮肤出血、脐残端渗血;重者消化道出血、胸腹腔出血、甚至致命性颅内出血。
 
  2.经典型
 
  生后2~3天发病,早产儿可迟至两周。多为母乳喂养儿,常见为脐出血、消化道出血,皮肤受压或穿刺处可呈大片瘀斑甚至皮下血肿,其他如鼻出血、肺出血、尿血、阴道出血等少见。一般为少量或中量出血,个别大出血可致休克。早产儿易有颅内出血,可致死或后遗脑积水。
 
  3.迟发型
 
  后者常见于婴儿期。生后1~3个月发病,多见于慢性腹泻、营养不良、长期接受全胃肠外营养的患儿,也可见于纯母乳喂养儿。常见为颅内出血,其次为皮肤出血、胃肠道出血。严重颅内出血者常预后不良。
 
  新生儿出血症的预防和治疗
 
  新生儿的护理是要做到早期喂养。这样做可促进其肠道内菌群形成,使之有利于维生素k的合成。出生后常规给维生素K11mg肌注1次,可有效防止本病的发生。母乳喂养者,哺乳母亲应多进食含维生素K丰富的食物,在生后2~3周再给新生儿注射维生素K11mg,以预防晚发性出血。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