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将鹅口疮当奶块!
田田出生不久,舌头上就有一层白白的的东西,甜橙妈咪十分担心这是传说中的“鹅口疮”,于是赶紧补课学习,最终发现田田舌头上的只是奶块。然而,许多新手父母却常常将鹅口疮当作奶块,随便给宝宝擦口腔,宝宝的口腔非常娇嫩,很容易被擦破,而一旦擦破就易感染,治疗不及时就会发展成败血症,危及宝宝的生命。小小鹅口疮,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1
何为鹅口疮
鹅口疮又称“雪口病”,是新生儿口腔黏膜受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的疾病,主要症状为新生儿口腔两侧、上腭或舌头上长出类似奶块、稀粥残渣的乳白色的斑膜,开始时为小点或小片状,逐渐融合成大片,严重时蔓延到孩子的咽喉后壁、食管、肠道、喉头、气管、肺等部位。“鹅口疮”初期不会疼痛,也不影响孩子进食,但不能任其发展,否则会造成孩子吞咽困难、呛奶、呕吐、声音嘶哑、呼吸困难,甚至引起败血症、脑膜炎等严重并发症。
2
鹅口疮是怎么得的?
1、母亲阴道有霉菌感染婴儿出生时通过产道,接触母体的分泌物而感染;
2、奶瓶奶嘴消毒不彻底,母乳喂养时,妈妈的奶头不清洁都可以是感染的来源;
3、接触感染念珠菌的食物衣物和玩具。另外,婴幼儿在6—7个月时开始长牙此时牙床可能有轻度胀痛感,婴幼儿便爱咬手指,咬玩具这样就易把细菌、霉菌带入口腔,引起感染;
4、在幼儿园过集体生活有时因交叉感染可患鹅口疮;
5、长期服用抗菌素或不适当应用激素治疗,造成体内菌群失调,霉菌乘虚而入并大量繁殖,引起鹅口疮。
3
如何发现鹅口疮
1、口腔粘膜出现乳白色微高起斑膜,周围无炎症反应,形似奶块无痛,擦去斑膜后,可见下方不出血的红色创面斑膜面积大小不等,可出现在舌、颊腭或唇内粘膜上;
2、好发于颊舌、软腭及口唇部的粘膜,白色的斑块不易用棉棒或湿纱布擦掉;
3、在感染轻微时除非仔细检查口腔,否则不易发现,也没有明显痛感或仅有进食时痛苦表情。严重时宝宝会因疼痛而烦躁不安、胃口不佳啼哭、哺乳困难,有时伴有轻度发热;
4、受损的粘膜治疗不及时可不断扩大蔓延到咽部、扁桃体、牙龈等更为严重者病变可蔓延至食道、支气管,引起念珠菌性食道炎或肺念珠菌病出现呼吸、吞咽困难,少数可并发慢性粘膜皮肤念珠菌病可影响终身免疫功能。甚至可继发其他细菌感染,造成败血症。
4
预防措施
防除了分娩时由产道内感染霉菌,新生儿鹅口疮是可以预防和避免的。
●喂奶前、接触宝宝前充分洗净双手,杜绝致病菌的传播。
●保持乳房及乳头的清洁。
●每次结束哺乳后,母亲可挤出少量乳汁涂在乳晕处,利用乳汁的抑菌作用隔离病菌。
●喂奶后给孩子喂几口温开水,冲去留在口腔内的奶汁,防止病菌滋生、繁殖。
●人工喂养婴儿的奶瓶、奶嘴应充分清洗,并定期煮沸消毒。
●婴儿用的毛巾等物品要与成人分开,并及时煮沸或曝晒消毒。
5
如何治疗
针对鹅口疮的治疗,首先要注意宝宝的清洁卫生,尤其是口腔卫生,给宝宝吃奶后要喂几口清水,以清洁口腔。宝宝所有的奶具都要消毒,妈妈喂奶前要将乳头洗干净,接触宝宝时要洗手。
在饮食方面,应选择容易消化吸收、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并适当增加维生素B和维生素C的供给,如动物肝脏、瘦肉、鱼类以及新鲜蔬菜和水果等。
6
护理方法
1)用2%苏打水溶液少许清洗口腔后,再用棉签蘸1%龙胆紫涂在口腔中,每天1一2次。
2)用制霉菌素片1片(每片50万单位)溶于10毫升冷开水中,然后涂口腔,每天3—4次。
3)将维生素C片碾成细未,涂在口疮患处,每天三次。
一般2—3天鹅口疮即可好转或痊愈,如仍未见好转,就应到医院儿科诊治。
甜橙妈咪提醒您
新生儿舌头上若出现白色奶块状,我们可以首先考虑是奶块,这时候在吃完奶后,适量给宝宝喂食清水,如果是奶块,则会缓解。宝妈们遇到这种情况不要着急,即便是得了鹅口疮,只要积极治疗,保持清洁,坚持消毒,很快就会好起来。但是,鹅口疮同时是很容易复发的,所以在治疗见效后(通常1-3天即可见效),应当再坚持用药三四天,才能使宝宝彻底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