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情景回放
家庭聚餐是我们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少则三口之家,多则十几二十人,这样一个似是而非的聚餐,反倒更像是一个各人展示的舞台,孩子自然而然的成为舞台上的主角。
妈妈的生日那天,女儿们回来给妈妈庆生,大女儿的儿子叫西瓜,小女儿的儿子叫芒果,都不到四岁。来了之后,大女婿躺在沙发上玩手机,对孩子置之不理,小女婿和两个孩子一块儿看动画片,给两个孩子答疑解惑。听得丈母娘喊开饭,小女婿说:“我们去给外婆帮忙吧。”芒果犹豫了一下答应,西瓜说:“我还要看电视,看完再去。”西瓜的爸爸仍在忙着手游。
菜端了出来,小芒果喊道:“外婆,你做的菜好香啊,我好喜欢吃。”外婆说:“你还没吃就说喜欢。”二女儿则笑着说:“他哪里知道,看到吃的他都说好吃,知道哄人。”大女儿说:“小小年纪就知道哄人开心,将来还得了,我家的西瓜问一句才说一句,平时我都没时间教他。”
饭菜已经备好,大女儿朝客厅喊了一声,把西瓜带过来吃饭。大女婿才放下手机,命令道:“快把电视关了,去吃饭。”见西瓜没反应,他自己去厨房了。
外婆去哄西瓜,西瓜无动于衷。大女儿抱怨说:“叫你把西瓜带来,你让他一个人看电视。”大女婿直接把电视按掉,连拉带扯地将小西瓜拖到厨房,小西瓜反抗,仍是活生生地被带到厨房,大女儿说:“乖,你看外婆给你做了好多好吃的菜,你喜欢吃什么让外婆给你夹。”外婆连忙应和。小女婿说:“等吃完了,我带你和弟弟一起去外面玩,好不好啊。”小西瓜回头后一脸负气。
轮到小孩子给外婆祝福,大女婿对小西瓜说:“今天是外婆生日,你说外婆生日快乐。”小西瓜将头扭到另一边,大女儿说:“听话,说了外婆就给你奖励哦。”外婆随即保证有奖励。小西瓜仍是不开口。
二女婿说:“小芒果,你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芒果说:“外婆的生日。”芒果他爸说:“别人的生日你应该怎么做?”芒果直接唱起生日歌来,外婆听到之后笑开了花。二女儿对西瓜说:“你看弟弟都说了,你也起来说一个,好不好?”
小西瓜不开口说话。大女婿提高了声量说:“你比弟弟大一岁,怎么这么不懂事,再不说就不能吃饭。”外婆则为小西瓜解围说:“没事,不说外婆也有奖励。”小西瓜低头玩自己的手。
大女儿见西瓜他爸吃完了就让他喂饭,大女婿把饭塞进西瓜嘴里,西瓜不嚼不咽,大女把西瓜拉倒空地,重重地打西瓜的屁股,凶狠地说:“让你不吃饭,让你不吃。”小西瓜大哭,饭咳出来了。大女婿还在那儿骂,众人皆劝说,大女儿似乎见怪不怪,自顾自喝着碗里的汤。
小芒果吓得也不说话,芒果他妈抓住他的手小声说:“不怕不怕,你是好宝宝,爸爸妈妈永远爱你。”
一场好好的生日聚餐,就这样暂时惨淡结束。
二、症状概括
看了这个故事,我们大致可以看到,以下这些习以为常的场景。
1.客厅
大女婿玩着自己的手机,并未照看孩子,二女婿陪着孩子一起看电视,小孩也十分开心。
2.厨房的召唤
小女婿做出反应,问孩子要不要去,西瓜不去,芒果去了,大女婿忙着游戏直接出戏。
3.饭桌
大女婿要求西瓜说祝语,西瓜不说,小女婿引导芒果说祝语,芒果说了。
……
故事中还有其他场景,读者自行挖掘,亦可适当对号入座。
三、分析总结
一次寻常的家庭聚餐,两个不到四岁的孩子却有着完全不同的表现,看似偶然,实为必然。家长不知不觉中给孩子带去潜移默化的影响,会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这个真实故事中,你可以得到哪些经验教训呢?
1.有效陪伴的实质是即时教育,会让孩子聪明热情
文中的西瓜和芒果,二人同在看电视,争相提问,可见孩子的好奇心是相同的。芒果他爸能够耐心解答,二西瓜他爸却不闻不问,看起来都是照看孩子,其实效果完全不同,久而久之,低效陪伴会在无形之中将孩子的成长机会浪费。
2.孩子的思想和行为始于模仿,言传身教胜过千言万语
面对厨房的召唤,小女婿能够对厨房(求助)做出反应,并把这个召唤告诉孩子,他的措辞是“帮忙”,芒果犹豫一秒钟做出去帮忙的决定,西瓜他爸的冷漠,让西瓜决定不去。面对事情,孩子并不知道该怎么做,但是家长应该给孩子做出好榜样,让他感受一些最朴实简单的道理以及行动。
3.及时引导孩子的心理,让孩子完成自身情绪情感的原始积累
对待西瓜的不开心,西瓜爸妈没有重视,只有芒果他爸来安慰孩子。西瓜回头表明他想和解,但孩子更想得到的是来自自己爸妈的关爱,西瓜爸妈没有给他,反而对西瓜做出要求。这一过程使用了成人世界的“威逼利诱”,不仅不能指引孩子,反过来会给孩子心理带去伤害。芒果他爸是通过一步步引导让芒果给外婆祝福,同样带给了孩子简单的快乐。
资本主义建立之前的资本原始积累,得以使资本主义由萌芽至于壮大。孩子的心理历程同样如此,在幼小时期,孩子的情绪和情感会完成自身的原始积累,这是他学会主动掌握情感的第一步,有了长足的积累,孩子才能健康阳光的成长。
在此,所有的孩子都是小天使,愿所有的父母给孩子正确温暖的爱。
参考文献
1.皮亚杰、英海尔德.儿童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图书
2.H.RudolphSchaffer.儿童心理学(精装修订版)[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