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病毒父婴垂直传播!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更新版)》明确提到,乙肝病毒(HBV)主要经血(如不安全注射等)、母婴及性接触传播。(注:未提及父婴垂直传播)
现在国内由于对献血员实施了严格的HBsAg和HBV-DNA筛查,经输血或血液制品引起的HBV感染已较少发生;经破损的皮肤或黏膜传播主要是由于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侵入性诊疗操作、不安全注射特别是注射毒品等;其他如修足、文身、扎耳环孔、医务人员工作中的意外暴露、共用剃须刀和牙刷等也可传播。母婴传播主要发生在围生期,大多在分娩时接触HBV阳性母亲的血液和体液。随着乙型肝炎疫苗联合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的应用,母婴传播已明显减少。与HBV阳性者发生无防护的性接触,特别是有多个性伴侣者,其感染HBV的危险性增高。HBV不经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因此,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接触,如同一办公室工作(包括共用计算机等办公用品)、握手、拥抱、同住一宿舍、同一餐厅用餐和共用厕所等无血液暴露的接触不会传染HBV。流行病学和实验研究未发现HBV能经吸血昆虫(蚊和臭虫等)传播。
一、乙肝病毒会不会发生父婴垂直传播?
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国外就有研究发现乙肝患者精液中检测出乙肝表面抗原(HBsAg),初步证明精液有传染性。1985年,Hadchouel等用分子杂交技术,对3例乙型肝炎患者的精子进行研究,发现其中2例的精子中整合的HBV-DNA序列与细胞中的HBV-DNA限速酶谱是一致的,提示乙型肝炎病毒可能通过生殖细胞垂直传播给下一代,同时提出“乙肝病毒有可能通过生殖细胞垂直传播”的假设。
也有研究认为真正意义上的父婴垂直传播,指在男性HBV携带者的精子产生过程中,HBV感染各期生殖细胞,导致病毒基因在人体精子基因组中整合。受精时,携带HBV基因的精子结合正常卵母细胞;在胚胎发育过程中,HBV基因随胚胎细胞分裂、复制和表达。国内梅顺利等将1l例HBV携带者的睾丸活检组织制成石蜡切片,应用特异性HBV-DNA的探针以原位杂交法检测这些患者的睾丸组织切片,结果11例患者中有5例阳性,分布于间质细胞、支持细胞及各级生精细胞的细胞核。
国内陆琼等研究携带HBV的男性其新生儿脐血时检出HBV-DNA阳性率为14.1%。周小辉等研究显示脐血HBV-DNA阳性率为19.1%。杨静等研究结果显示新生儿脐血HBV-DNA阳性的父亲均是大三阳,其父亲HBV-DNA也大于1.0×106copies/ml(高病毒载量),推测HBV-DNA拷贝数越大,HBV越容易发生父婴垂直传播。
陈顺萍等关于乙肝病毒父婴垂直传播暴露因素的研究显示,父亲血清HBV-DNA载量、父亲乙肝一级家族史、精液HBV-DNA阳性、孕妇HBsAb阴性是HBV父婴垂直传播的危险因素;父亲血清HBV-DNA载量水平与父婴垂直传播水平存在剂量反应趋势;父亲血清HBV-DNA载量1.0×106copies/ml是垂直传播发生较适宜的预测指标。研究同时还提到,孕妇HBsAb阳性是阻断HBV父婴垂直传播的保护因素。
上述所有研究均支持乙肝病毒父婴垂直传播。
二、乙肝病毒阳性的父亲其新生儿需不需要接种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
在实际工作中总会遇到对这个问题特别纠结的父亲,强烈要求给他的孩子接种HBIg,医生也很难给予满意的解释。而关于这个问题,《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更新版)》中并未提及。
查阅最近的相关文献,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15年第5期发表了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预防临床指南(第1版)》,在新生儿乙型肝炎免疫预防要点中提到:其他家庭成员HBsAg阳性,如果新生儿与HBsAg阳性成员密切接触,就必须注射HBIg;不密切接触,不必注射。如果参照这一条,那么作为当然的密切接触者,HbsAg阳性的父亲其新生儿是应该接种HBIg的,无非其理论依据并不是父婴垂直传播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