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位年轻的家长告诉记者,想把自己年仅两岁的孩子送到培训机构学英语。据某培训中心的负责人称,在他们班,最小的孩子只有两岁零三个月。
三岁前的孩子尚处于无意性的认知发展阶段,这么低幼年龄的孩子,家长们为何要让孩子上辅导班呢?且看家长的一番心声,“别的孩子学,我的孩子不学,将来考不上好学校怎么办?”由此可见,正是在这种“不能输在起跑线”心态的驱使下,孩子们从呀呀学语开始,被迫展转奔波于五花八门的兴趣班、辅导班,被动地接受“填鸭式”教育,而且越来越呈现出低龄化的趋势。
曾几何时,“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口号,成为低幼教育的至真名言。对许多望子成龙的家长来说,这句话也成了从小培养孩子,打造孩子不容置疑的理由。其实,稍懂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人都清楚,年龄那么小的孩子被迫接受高强度的学习,违反了孩子好动爱玩的天性,违反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不仅是对他们身体的极大伤害,还会造成他们失去学习兴趣和热情,反而容易产生厌学心理。
众所周知,人的发展首先是德智体全面发展。对于幼儿时期,除了智力之外,更为重要的还有良好性格、健康习惯、道德素质、独立人格等非智力因素,而这些因素大都在孩提时期养成。如果在这个时期只重视智力教育,忽视非智力因素的教育,将严重扼杀幼小孩子的心理、情感、意志和兴趣等非智力因素。如此顾此失彼,不利孩子一生的健康成长。
最近,看到一个报道。一个7个半月就能说话,1周岁就能认100多个汉字、背出20多首唐诗的孩子,家长望子成龙心切,两岁时就教他写字、讲故事、学成语,4岁半就掌握了小学一年级课本里的知识,刚满5岁就学习了包括国语普通话在内共有6国语言。孩子在长期超负荷的高压下身心俱疲,不到六岁就导致多种语言混淆、失语、痴呆…这个例子也许有点极端,但也启示我们:以巨大的健康成长代价换来的功利性教育是行不通的,弄不好还会毁了孩子。这类教训不胜枚举,比比皆是。
法国思想家卢梭说过一段经典的话:“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果实早熟,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与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这句话告诉我们,孩子的成长要遵循孩子的认知发展规律,不能拔苗助长。否则,就像用各种激素催熟的果实那样,表面光彩夺目,实质苦涩无味,更不能坚持长久。我们也不难想像,当我们祖国的花朵过早地背上了本不该这个年龄背负的沉重书包,当一双双天真无邪的眼睛过早地戴上厚厚的眼镜,当一张张稚嫩可爱的笑脸过早地布满了疲惫,这难道不是一种悲哀吗?孩子好玩的天性被抹杀,孩子的自我意识被泯灭,孩子失去了童年的笑声,孩子还是“花朵”吗?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又从何谈起?
人生如同漫长的马拉松竞赛。孩子从起跑线出发,仅在学生阶段往往就要跑上10多年,以后还要步入社会,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如果过早地透支了孩子的青春和健康,又能跑多远呢?所以,能否赢得全程,未必取决于赢在起跑线,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因此,笔者期待,我们的家长不妨少一点功利思想,让孩子从不堪重负的学习中解放出来,还孩子一个天真浪漫的童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