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妈妈们注意了,近期流行一种疱疹性咽炎,是新型病毒,传染性极强,比手足口病还要厉害……”近日,一则关于疱疹性咽峡炎的贴子在朋友圈和微博上流传甚广。而微信朋友圈内,也被各位宝妈们刷爆,有转发相关信息提醒大家注意的,有宝宝不幸中招实时播报病情表达心痛的。
“现在的确是疱疹性咽峡炎的高发期,家里有幼儿的,都要注意了。”笔者从萧山区第一人民医院得到的消息,目前该院一天接诊疱疹性咽峡炎患者平均在700例左右,这一数据证实了朋友圈宝妈们的警惕并非空穴来风。
症状:流涎、拒奶,吃不下东西
会传染?比手足口病还厉害?这是当前宝妈们对疱疹性咽峡炎最为关注的两个疑问点。萧山区第一人民医院儿科医生田军的回答是:疱疹性咽峡炎与手足口病是“表兄弟”,病毒有交叉,但两者并不完全等同。同时,该病以“粪-口”或呼吸道为主要传播途径,有3至5天的潜伏期,6周岁以下的婴幼儿是高发人群。
据了解,疱疹性咽峡炎并不是如大家猜测的那样为新的病毒,而是每年夏秋都会高发。因为夏秋季节气温高、雨水多,导致潮湿闷热、空气流通不畅,易使细菌和病毒急剧繁殖,进入呼吸道或通过食物进入肠道而引发疾病。
疱疹性咽峡炎起病比较急,多为突发高热,甚至会引起39度以上的高烧。一般还会同时伴有咽后部黏膜有发红的疱疹,一两天过后容易形成溃疡。若家长觉得查看到患儿咽喉有异样比较困难,也可以观察一下是否有流涎、拒奶、吃不下东西等症状。若有,则需加强警惕,及时送医治疗。
虽然疱疹性咽峡炎与“洪水猛兽”般的手足口病只是表兄弟关系,且就疱疹性咽峡炎本身来说,大多数患者都是轻症病例,甚至一至两周后可以自愈,但医生还是提醒广大家长且莫掉以轻心。这是因为疱疹性咽峡炎与手足口病的早期症状并没有明确界限,很难确诊。而手足口病具有高致死率和急性致死的可能,若感染严重,在2至3天内就可致幼儿死亡。
前不久,萧山区第一人民医院收诊了一个11个月大的男婴,因为只是高烧,而手、足等部位没有出现皮疹等手足口病的明显症状,家长一直以为是疱疹性咽峡炎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待第三天病情加重送到医院时,该患儿已经心肺衰竭,最终抢救无效。其实,这个婴儿感染的是EV71型手足口病病毒,但因为早期症状不明显无法确诊,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所以,若家里孩子出现疱疹性咽峡炎症状,家长且莫掉以轻心,及时送医治疗,同时做到每日复查。
护理:及时退烧,饮食清淡易消化
若孩子不幸患上了疱疹性咽峡炎,除了及时送医治疗外,在家细致、准确的护理对患儿痊愈也有很大的帮助。
疱疹性咽峡炎患儿大多伴有高烧症状,因此可在配合医生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为孩子进行物理降温。可用温开水将小毛巾或纱布浸湿,擦拭身体大动脉处,如颈窝、肘窝、手心、脚心以及大腿根处,力度掌握在将孩子皮肤擦到微红,才能起到促进血液循环从而散热的作用。
同时,孩子患上疱疹性咽峡炎时,吃饭喝水都会引发疼痛,细致科学的饮食护理也必不可少。此时,不要给患儿喂食酸、甜、辣、咸等刺激性食物,少吃煎、炸类的油腻食物,尤其要注意不吃过热、过冷的食品,以避免刺激口腔破损部位引起疼痛。可选择稀饭、米汤、面条等流质性食物。当然,多喝微温的白开水肯定也是必然的。喝水的过程中会逐渐把创面冲刷干净,加快痊愈的速度。
预防:勤洗手和加强锻炼
田军说,从理论上来讲,引起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的病毒多达70种左右,可谓防不胜防,因此并不存在“抗体”一说。有个3周岁的男孩,连续三个月,每个月都得一次手足口病。就是因为每次感染的病毒都不是同一种。
那么,怎么样才能预防感染呢?注意卫生、加强抵抗力,永远是婴幼儿将病毒拒之门外最有效的办法。
由于疱疹性咽峡炎可通过“粪-口”传染,因此平时一定要督促孩子勤洗手,以防将病毒吃进去。此外,平时要加强锻炼,以提高身体抵抗力。虽然疱疹性咽峡炎与手足口病的易患人群为6周岁以下的婴幼儿,但在临床中,10周岁的孩子传染手足口病的病例也会出现。就是因为抵抗力差的缘故。
网上曾流行“家长亲吻孩子会传染疱疹性咽峡炎”一说。医生表示,如果大人身上携带致病病毒,通过亲吻孩子确实有可能造成传染,但这并非该病主要传播途径。不过,为了孩子健康,家长还是换一种亲昵方式比较妥当。
点击查看更多手足口病精彩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