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儿科频道 > 儿科治疗 > 疾病治疗 > 新生儿颅内出血和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

新生儿颅内出血和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

2015-04-14 来源:健客网社区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出生时多正常,生后2~6小时(严重者生后即刻)出现呼吸窘迫,表现为呼吸急促(>60/分)、发绀、鼻扇、吸气性三凹征和明显的呼气呻吟。

  新生儿颅内出血

  新生儿颅内出血是新生儿期最严重的脑损伤,早产儿多见,病死率高,存活者常留有神经系统后遗症。

  【临床表现】

  主要与出血部位和出血量有关,轻者可无症状,大量出血者可在短期内死亡。常见的症状与体征有:①神志改变:激惹、嗜睡或昏迷;②呼吸改变:增快或减慢,不规则或暂停;③颅内压力增高:前囟隆起,血压增高,抽搐,角弓反张,脑性尖叫;④眼征:凝视、斜视、眼球上转困难、眼球震颤等;⑤瞳孔对光反应消失;⑥肌张力:增高、减弱或消失;⑦其他不明原因的苍白、贫血和黄疸。

  1.脑室周围一脑室内出血(pvh一ivh)是新生儿颅内出血中常见的一种类型。主要见于胎龄小于32周、体重低于1500g的早产儿,其发病率可达40%~50%,胎龄愈小发病率愈高,是引起早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根据头颅影像学检查分为4级:i级:室管膜下出血;ii级:脑室内出血但无脑室扩大;iii级:脑室内出血伴脑室扩大;iv级:脑室内出血伴脑实质出血。出血发生的时间50%在出生后第一天,90%发生在出生后72小时内,仅少数发病会更晚。i级~ii级出血绝大部分存活;iii级~iv级出血者50%以上死亡,幸存者半数以上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

  2.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出血原发部位在蛛网膜下腔内,不包括硬膜下、脑室内或小脑等部位出血后向蛛网膜下腔扩展。此种出血类型在新生儿十分常见,尤其是早产儿。sah与缺氧、酸中毒、产伤有关。由于出血原因常为缺氧引起毛细血管内血液外渗,而非静脉破裂,故大多数出血量少,无临床症状,预后良好。部分典型病例表现为生后第2天抽搐,但发作间歇表现正常;极少数病例大量出血常于短期内死亡。主要的后遗症为交通性或阻塞性脑积水。

  3.脑实质出血(iph)多因小静脉栓塞后使毛细血管压力增高、破裂而出血。如出血部位在脑干,则早期可发生瞳孔变化、呼吸不规则和心动过缓等,前囟张力可不高。主要后遗症为脑瘫、癫痫和精神发育迟缓。由于支配下肢的神经传导束邻近侧脑室,向外依次为躯干、上肢、面部神经的传导束,因此下肢运动障碍较多见。出血部位可液化形成囊肿,如囊肿与脑室相通称之为脑穿通性囊肿。

  4.硬膜下出血(sdh)是产伤性颅内出血最常见的类型,多见于足月巨大儿。近年来由于产科技术提高,其发生率已明显下降。出血量少者可无症状;出血明显者一般在出生24小时后出现惊厥、偏瘫和斜视等神经系统症状。严重的天幕、大脑镰撕裂和大脑表浅静脉破裂可在出生后数小时内死亡。也有在新生儿期症状不明显,而数月后发生慢性硬脑膜下积液。

  5.小脑出血(ch)包括原发性小脑出血,脑室内或蛛网膜下腔出血扩散至小脑,静脉出血性梗死,及产伤引起小脑撕裂4种类型。多见于胎龄小于32周、体重低于1500g的早产儿,或有产伤史的足月儿。严重者除一般神经系统症状外主要表现为脑干症状,如频繁呼吸暂停、心动过缓等,可在短时间内死亡。预后较差,尤其是早产儿。

  【治疗】

  1.支持疗法保持患儿安静,尽可能避免搬动、刺激性操作,维持正常的pa02、pac02、ph、渗透压及灌注压。

  2.止血可选择使用维生素kl、止血敏(ethamsylate)、立止血(reptilase)等

  3.降低颅内压如有颅内压力增高症状可用速尿,每次0.5~1mg/kg,每日2~3次静注。对中枢性呼吸衰竭者可用小剂量甘露醇,每次0.25~0.5g/kg,每6~8小时静注1次。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又称肺透明膜病(hmd)。由于缺乏肺表面活性物质(ps),呼气末肺-泡萎陷,致使生后不久出现进行性加重的呼吸窘迫和呼吸衰竭。主要见于早产儿,胎龄愈小,发病率愈高,胎龄37周者<5%,32~34周者为15%~30%,小于28周者为60%~80%。此外,糖尿病母亲婴儿(idm)、剖宫产儿、双胎的第二婴和男婴,rds的发生率也较高。早产是ps不足或缺乏的最主要因素。

  【临床表现】

  出生时多正常,生后2~6小时(严重者生后即刻)出现呼吸窘迫,表现为呼吸急促(>60/分)、发绀、鼻扇、吸气性三凹征和明显的呼气呻吟。呼气呻吟是机体保护性反应,呼气时声门不完全开放,使肺内气体潴留,防止肺泡萎陷。呼吸窘迫呈进行性加重是本病特点。严重时呼吸浅表,呼吸节律不整、呼吸暂停及四肢松弛。如出生12小时后出现呼吸窘迫,一般不考虑本病。体格检查可见胸廓扁平,听诊呼吸音减低,可闻及细湿啰音。

  恢复期由于肺动脉压力降低,易出现导管水平的左向右分流即动脉导管开放。表现为喂养困难,呼吸暂停,水冲脉,心率增快或减慢,心前区搏动增强,胸骨左缘第2肋间可听到收缩期或连续性杂音,严重者可出现心力衰竭

  一般生后第2、3天病情严重,由于3天后ps的合成和分泌自然增加,4~5天达正常水平,故3天后病情将明显好转。并发颅内出血及肺炎者病程较长。

  【治疗】

  目的是保证通换气功能正常,待自身ps产生增加,rds得以恢复。机械通气和ps是治疗的重要手段。

  1.一般治疗①保温:放置在自控式暖箱内或辐射式抢救台上,保持皮肤温度在36.5℃。②监测:体温、呼吸、心率、血压和血气。③保证液体和营养供应:第1天5%或10%葡萄糖液65~75ml/(kg.d),以后逐渐增加到120~150ml/(kg?d),并补充电解质。病情好转后改为经口喂养,热能不足时辅以部分静脉营养。④关闭动脉导管:应严格限制入液量,并给予利尿剂;如仍不关闭者,可静脉注射消炎痛,剂量为每次0.2mg/kg,首次用药后12、36小时再各用1次,共3次。⑤抗生素:根据肺内继发感染的病原菌(细菌培养和药敏)应用相应抗生素治疗。

  2.氧疗(oxygentherapy)和辅助通气

  (1)吸氧:根据发绀程度选用鼻导管、面罩或头罩吸氧,因早产儿易发生氧中毒,故以维持pa0250~70mmhg(6.7~9.3kpa)和tcso285%~92%为宜。

  (2)其他:近年大样本、多中心的研究表明当cmv治疗难以奏效时,改用高频震荡或高频喷射呼吸机,可减少常频呼吸机的副作用。

  新生儿黄疸

  新生儿血中胆红素超过5~7mg/dl(成人超过2mg/d1)可出现肉眼可见的黄疸。部分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可引起胆红素脑病(核黄疸),严重者病死率高,存活者多留有后遗症。

  【新生儿黄疸分类】

  1.生理性黄疸(physiologicaljaundice)由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约50%~60%的足月儿和80%的早产儿出现生理性黄疸,其特点为:①一般情况良好;②足月儿生后2~3天出现黄疸,4~5天达高峰,5~7天消退,最迟不超过2周;早产儿黄疸多于生后3~5天出现,5~7天达高峰,7~9天消退,最长可延迟到4周;③每日血清胆红素升高<85umol/l(5mg/d1);④血清胆红素足月儿<221umol/l(12.9mg/d1),早产儿<257umol/l(15mg/d1)。

  有资料表明小早产儿血清胆红素<171umol/l(10mg/d1)可发生胆红素脑病。因此,早产儿生理性黄疸的血清胆红素水平尚需进一步研究。值得注意的是生理性黄疸始终是一除外性诊断,必须排除引起病理性黄疸的各种疾病后方可确定。

  2.病理性黄疸(pathologicjaundice)①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②血清胆红素足月儿>221/umol/l12.9mg/d1)、早产儿>257/umol/l(1.5mg/d1),或每日上升超过85umol/l(5mg/d1);③黄疸持续时间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④黄疸退而复现;⑤血清结合胆红素>34umol/l(2mg/di)。具备其中任何一项者即可诊断为病理性黄疸

  病理性黄疸的产生是多种原因所致,临床疾病常以某一原因为主,为便于描述可分为三类。

  胆红素生成过多

  (1)红细胞增多症:即静脉血红细胞>6×1012/l,血红蛋白>220g/l,红细胞压积>65%。常见于母一胎或胎一胎间输血、脐带结扎延迟、先天性青紫型心脏病及糖尿病母亲婴儿等。

  (2)血管外溶血:如较大的头颅血肿、皮下血肿、颅内出血、肺出血和其他部位出血。

  (3)同族免疫性溶血:见于血型不合如ab0或rh血型不合等。

  (4)感染:细菌、病毒、螺旋体、衣原体、支原体和原虫等引起的重症感染皆可致溶血,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引起的败血症多见。

  (5)肠肝循环增加:先天性肠道闭锁、先天性幽门肥厚、巨结肠、饥饿和喂养延迟等均可使胎粪排泄延迟,使胆红素吸收增加;母乳性黄疸,病因不清。可能与母乳中的β-葡萄糖醛酸苷酶进入患儿肠内,使肠道内未结合胆红素生成增加有关,见于母乳喂养儿,黄疸于生后3~8天出现,1~3周达高峰,6~12周消退,停喂母乳3~5天,黄疸明显减轻或消退有助于诊断。

  (6)血红蛋白病:α地中海贫血,血红蛋白f—poole和血红蛋白hasharon等,由于血红蛋白肽链数量和质量缺陷而引起溶血。

  (实习编辑:姚嘉曦)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