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儿科频道 > 妈妈关注 > 儿童心理 > 孤独症康复“雷区”多 家长切勿行差踏错

孤独症康复“雷区”多 家长切勿行差踏错

2015-02-10 来源:健客网社区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作为一种严重影响儿童健康的广泛性发育障碍,孤独症为众多的患儿及其家庭带来了极大的困扰,也影响着正常的家庭生活。因此,在患儿的康复训练过程中,父母是承受压力最大的人,很容易因为心急而哺乳孤独症康复的“雷区”,从而造成无法弥补的遗憾。

  孤独症康复专家张桂娥教授表示,在孤独症康复中,存在着诸多的误区与“雷区”,稍有不慎就可能会对孩子造成不利的影响,因此,在训练过程中家长一定要保持心态的平和,切勿“行差踏错”。

  盲目相信医药,忽视训练的重要性

  对于部分的患儿家长来讲,可能认为孤独症是一种病,理所当然的要用药来医治。如果简单地认为只有医药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从而使孩子的训练流于形式,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在孤独症康复过程中,不排除随着医学的发达,药物治疗的有效作用,但是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一种药物能够完全替代教育和训练在孩子康复过程中的作用。即使孩子需要某些药物的针对性治疗,家长也要通过正规医院的专业医生来进行科学指导。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训练内容过于单一

  在家庭训练过程中,训练的内容可能会有局限性。父母可能偏重于语言或认知能力的训练,而忽视了其他领域的同步复辅助训练。孤独症儿童的障碍是广泛性的发育障碍,往往伴随有多种发育缺陷,全面发展是训练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例如,有些患儿不会说话,家长就每天不停的掰着嘴教患儿说话,但孩子能说话不等于会交流,许多患儿可能会背诵儿歌,但仍然不能同外界进行交流,因此,只有对孩子进行全面训练才能促进大脑发育,从而促进语言的发展。

  训练形式刻板重复,缺乏创新

  在传统的意识里,家长或许会每天安排好孩子的训练时间,比如每天训练六个小时,其余的时间让孩子休息放松,实际上这样的训练形式并不是对患儿最有利的。孤独症孩子的学习并非紧紧局限于坐在小桌子前面,无限循环的训练模式只会让孩子觉得训练过程枯燥无味。在这一点上,张桂娥教授首创的“自然训练法”就是一个很好的实践模式,利用自然状态下的一切事物来随时随地的教孩子认知训练,这样在自然环境中学到的知识才能真正的转化为孤独症孩子的能力。

(实习编辑:陈丽珊)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