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甲醛
60、70年代,室内甲醛污染曾经困扰了西方发达国家,经过80年代的治理,室内甲醛污染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目前主要在人造板工厂和成衣厂等职业场所还存在室内甲醛污染问题。90年代中后期,我国出现了房屋装修热潮。至今不退。房屋装修代表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这是件好事情,但是不正确的房屋装修却带来了室内甲醛污染的严重后果。
一个倍受环境医学专家争议的科学悬案
2004年6月15日世界卫生组织(WHO)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局(InternationalAgencyforResearchonCancer,IARC)发布了题为“IARC将甲醛分类为人类致癌物”的新闻公报(InternationalAgencyforResearch011Cancer,2004)。公报指出,“来自于10个国家的26位科学家综合评估了甲醛:一种广泛使用的化学物质致癌性的事实……”。公报同时得出了3项核心结论:
1)甲醛是人类致癌物;
2)甲醛可以引起人类鼻咽癌;
3)甲醛致白血病“证据有力但还不够充分”。
甲醛是人类致癌物
70年代欧美科学工作者就注意到甲醛对人体的危害,1978年6月~1980年6月美国化工毒理学研究所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甲醛致大鼠癌症的实验(蔡宏道,1995),结果表明,连续两年吸入15ppm浓度的气态甲醛,50%的F-344大鼠出现鼻腔扁平细胞癌。因为当时还没有足够的人群资料证明甲醛是人类致癌物,因此美国和WHO把甲醛定为“可疑人类致癌物(Suspectedhumancarcinogen)”,而不是现在的“人类致癌物”。过去30年,出现了大量的甲醛毒性的研究报告,为证明甲醛是人类致癌物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2006年底,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局为了更为清楚地说明甲醛是人类致癌物,又专门发表了题为“IARC关于人类致癌危险度评价专论第88卷:甲醛”的文件(InternationalAgencyforResearchonCancer,2006),共325页,精挑细选引用大量文献(设定3条选用资料标准;引用40多年来796篇参考文献),再次强调“总的评价:甲醛是人类致癌物(A1组)”的结论。
甲醛可以引起人类鼻咽癌
“甲醛是人类致癌物”的主要依据是“甲醛可以引起人类鼻咽癌”为论证这个结论,科学家整整花了30年的时间。这项工作之所以困难的关键原因是,“甲醛是否可以引起人类鼻咽癌”的问题属于“低剂量,长时间环境污染物暴露的人体健康效应评估”。在回答这类问题时,往往因为“低剂量”而很难排除混杂因素;往往由于“长时间”而出现许多结论完全对立的研究报告。
1999年CHT根据美国环保局1996年制定的“癌症研究指南”(U.S.EPA,1996),应用BBDR(Biologicalbaseddoseresponse)模型,再次研究了甲醛致癌危险度(CHT,1999),尽管流行病学研究提供的资料结果互相矛盾,但是借助于对两种“关键事件(Keyevents)”:DNA-蛋白质交联(DPC)和促细胞生长作用(Cellproliferation)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同时测定和比较了人体和大鼠上呼吸道甲醛浓度的对应水平,终于在2001年有力地证明了“甲醛可以引起人类鼻咽癌”(Haberetal.,2001)。
2002年WHO专家组将这一研究结果以文件的形式传达给各国专家。2004年该悬案最终以改写甲醛的致癌分类(A2组→A1组),并以新闻公报的形式向世界公布(InternationalAgencyforResearchonCancer,2004)而告终。
遗传毒性和致癌作用的可能机理
遗传毒性和致癌作用是气态甲醛对人体健康最主要的危害之一。除鼻咽癌外,被怀疑可由甲醛引起的癌症还包括:白血病、肺癌、口腔癌、脑癌等(WHO,2007)。一般说来,遗传毒性是细胞和分子水平的描述;致癌作用则是整体水平的描述。但是严格地讲,致癌作用中还包括“非遗传机制”(或称“外遗传机制”)的致癌作用(夏世钧和吴中亮,2001),二者的差别在于:遗传毒性是DNA序列发生了改变;非遗传致癌作用是由于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失控。
WHO关于甲醛的遗传毒性和致癌作用至少可以归纳为下列4类机制(WHO,2002;Conawayetal.,1996):
第一类是染色体改变,包括:染色体畸变(Chromosomalaberration,CA)、姐妹染色单体交换(Sisterchromatidexchanges,SCE)和微核(Micronucleus)形成;
第二类是对DNA的作用(DNAinteraction),包括:DNA链断裂(DNAstrandbreakage)、DNA加合物形成(DNAadductformation),例如DNA。DNA交联(夏世钧和吴中亮,2001)和DNA蛋白质交联(DNA—proteincrosslink,DPC)、非程序性DNA合成(UnscheduledDNAsynthesis,UDS)(秦椿华,1996);
第三类是基因突变(Genemutation),有关研究发现:位于人类X染色体的hprt基因被甲醛诱导可发生点突变和大范围改变(Pointandlarge—scalechanges)(WHO.2002;Conaway订al.,1996);
第四类是细胞毒性(Cytotoxicity),包括tDNA氧化损伤(Oxidativedamage)、炎症(Inflannnation)和加强细胞增殖作用(Enhancedcellproliferation)等。
在总结了甲醛遗传毒性和致癌作用的上述4类机制后,1996年美国健康基金委员会(Americanhealthfoundation)专家组的报告指出:在气态甲醛的遗传毒性和致癌作用中,起到首要作用是DPC形成(第二类机制中的),其次是加强细胞增殖作用(第四类机制中的)(Conawayetal.,1996)。
众多的研究表明,甲醛是我国目前最主要的室内空气污染物,室内甲醛污染已成为中国特征性的环境污染公害。尽管2000年以来取得了显著的治理效果,但是目前仍然有相当一部分新装修的房屋室内甲醛浓度超过国家安全标准。按照我国人口和家庭装修率,以及平均甲醛超标率计算,我国目前有数以亿计的人口遭受室内甲醛污染的毒害。因此,这是一个民生问题,同时也早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