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有鼻腔疾病的患者,在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时,可能需要手术治疗,在手术之前,先简单了解一下“鼻子”这个给你带来无限烦恼的器官吧。
我们平时说的“鼻子”其实指的只是“外鼻”,在外鼻的后面,有个超乎想象的广阔空间,称作鼻腔,我们用手指挖鼻孔所能触及的部分,大概只占鼻腔内黏膜面积的百分之一。
鼻腔又分为鼻道和鼻窦。鼻道是鼻孔通向咽喉的“通道”,呼吸的空气、流的鼻涕都从鼻道通过。鼻窦是鼻道周围的空腔,鼻窦内覆盖有很大面积的黏膜,这些黏膜分泌鼻涕,起到保护鼻腔的作用。
如果我们把鼻道比作医院病房的走廊,那么鼻窦就相当于过道两侧的病房。鼻窦通过一些开口(称作为“窦口”)和鼻腔相通,这就像病房和过道之间有门窗想通一样。
当鼻窦的开口(窦口)狭窄时,鼻窦里产生的鼻涕就会积聚,时间久了就可能会出现炎症、水肿、息肉等病变,而肿胀的黏膜和息肉会进一步阻塞窦口,造成恶性循环,导致反复流鼻涕、头痛、鼻塞等症状,严重者可能会出现脸部、眼部或牙齿的胀痛等。
以前,由于医疗技术的限制,想要解决鼻腔鼻窦内的疾病,大多需要从上嘴唇把面颊部的皮肤掀开,在下面的骨面上(上颌骨的前壁)凿开一个洞,或者在鼻旁切开皮肤(鼻侧切开),凿开下面的骨质,才能去除鼻腔鼻窦的病变。
随着内窥镜手术器械和监视系统的发展,微创技术也在不断进步,渐渐成为外科手术的主流。运用这些设备和技术,我们可以经鼻孔解决绝大多数的鼻腔鼻窦病变,避免了手术对面容所造成的影响。
在内窥镜的帮助下,医生可以清晰的看到鼻腔鼻窦内的结构,能够更加彻底的清除病变,同时也能更大限度的保留正常组织,减少创伤。
鼻内窥镜手术虽然是微创手术,但是却一点也不简单。由于鼻腔鼻窦和眼眶、大脑相邻,它们之间的分隔是一层像纸一样薄的骨片,相互之间还有血管神经相贯通,类似于邻里之间相通的水电管线。如果鼻部的病变影响到这些骨壁,手术时就可能会出现眼眶或颅内的损伤。轻者眼睑淤斑,严重的可能会出现视力下降、脑脊液鼻漏,颅内感染等。
鼻内窥镜手术以后,鼻腔里会填塞一些特殊的材料,主要目的是为了止血。填塞期间会不断的流出带血的鼻涕,并且会引起头痛、眼胀、口干、咽痛等不适,有些比较敏感的患者甚至会疼痛难忍,影响吃饭睡觉。填塞物一般在2~3天后抽出,抽出时会有短时的鼻出血,这种出血大多慢慢可自行停止。
术后的鼻腔鼻窦黏膜大概需要2个月至半年左右的时间才能逐渐恢复。这期间积存在鼻窦内的鼻涕和积血会渐渐排出,鼻腔内的创面会经历水肿、囊泡、肉芽等变化,所以一定要定期复诊并遵医嘱服药、冲洗鼻腔等,否则可能出现粘连、感染甚至短期内复发等现象。
手术实际上只是治疗成功的一半,另一半取决于术后处理和健康的生活饮食习惯。我们都希望一次手术彻底地解决所有问题,以达到所谓“根治”的效果,但鼻科的疾病大多和慢性炎症有关,而慢性炎症又和生活习惯及环境有关,吸烟、饮酒、过敏、污染的空气、反复鼻腔感染都会造成慢性炎症。这些原因不去除,疾病就有可能复发,因此手术后的定期复查很重要,不但要观察黏膜恢复的情况,还要观察鼻腔慢性炎症的控制情况。手术后一定要遵医嘱定期复查,规律用药,以巩固手术效果,达到长期控制疾病、防止复发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