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知多少
到目前为止,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缩写为BPPV)是所有眩晕疾病中最常见的类型。该病症状主要表现为短暂的旋转样感觉,持续时间通常不超过1分钟,一般在头位改变后诱发,如躺下或起床,在床上翻身,头向后仰或前倾。
眩晕发作时,很多患者伴有恶心,有时伴呕吐。BPPV的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头部外伤、长期斜卧及各种内耳疾病有关。频繁的自发缓解与复发,一年内复发的概率约15%。在日常活动中,患者容易摔倒和受伤。
在老年人群和女性人群中,BPPV的患病率明显增高,50-60岁为高发年龄段,男女比例为2-3:1。
当患者头位突然改变,可引起半规管内耳石碎屑的移位,从而产生某种旋转样的位置错觉。由于后半规管最容易受重力影响,所以后半规管耳石引起的BPPV最为常见,可占全部病例的60%-90%。
临床要点
1.BPPV是目前所有眩晕疾病中最常见的类型,主要表现为短暂的旋转样感觉,由头位改变诱发。
2.诊断后半规管型BPPV须根据眼震激发试验:对患者行Dix–Hallpike试验时,当头部侧向一旁,可见向上旋转性眼震,眼震快相朝向地面。
3.水平半规管型BPPV患者行Dix–Hallpike试验时,当患者平躺,头转向一侧时,可见向地性眼震或背地性眼震。
4.耳石手法复位对BPPV疗效显著(如Epley手法复位对后半规管型BPPV有效)。
诊断
通过体格检查发现,70%以上的BPPV患者可见位置性眼震,根据所累及的半规管不同,可以选择不同的手法进行诱发复位。
图1.采用Dix–Hallpike手法对右侧后半规管型BPPV患者诱发眼震。
患者正坐位(A),头向右侧旋转45度(B),保持头位后将患者上半身放倒,平躺于床上,头部20度悬于床沿下(C)。诱导出向上旋转性眼震,眼动快相向右侧(D)。
1.后半规管型
对后半规管型BPPV患者采用Dix–Hallpike手法,可以诱发出典型的眼震(见表2、图1)。当后半规管内的耳石碎屑从壶腹帽处脱落,内淋巴也跟随流动,从而刺激了后半规管。这种情况引起的眼震为向上旋转性眼震,眼动快相向地面(患者头部侧向一旁)。
眼震一般在2-5秒后出现,1分钟内消失(通常30秒),坐起时则眼震方向相反。当重复测试后,由于眼球疲劳会出现眼震幅度变小。如果耳石粘附在壶腹帽上,也可以诱发出相同形式的眼震,但持续时间会延长。
对患者进行Dix–Hallpike手法测试,诱发出上述形式的眼震,可作为后半规管型BPPV一项重要的诊断标准。然而,有接近四分之一的患者只能诱发出轻微眼震,甚至没有眼震。对于这样的患者,如果临床症状相符,仍有较好的疗效。
2.水平半规管型
诊断水平半规管型BPPV往往采用仰卧转头试验,即让患者仰卧,将患者头部向一侧快速旋转90度(见表2),当头转向一侧时出现水平眼震,眼震快相朝向地面(向地性眼震)或朝向天花板(背地性眼震)。
明确患侧是正确治疗水平眼震型BPPV的首要任务。假如当头转向左侧时的眼震比转向右侧时更加明显,则说明左侧为患侧。
3.前半规管型
前半规管型BPPV极少见,我们对其病理机制则是知之甚少。它的特点是眼震不明显,常表现为轻微的旋转性眼震,眼动快相朝患侧。当病人出现这种眼震,应考虑中枢损伤,虽然中枢病灶很难发现。
治疗
BPPV患者常常未经治疗便自发缓解。然而,耳石手法复位往往能迅速、有效地治疗BPPV,药物主要用于缓解较严重的恶心或呕吐症状。手术治疗如后壶腹神经截断术和半规管堵塞术则很少采用,当患者症状特别严重且不能控制,对手法复位毫无效果时可以考虑。
位置性眩晕手法复位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paroxysmaIpositionaIvemgo,BPPV)是头部运动或身体姿势变动诱发的、短暂的眩晕发作,在临床上很常见。
2006年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组织专家制定了BPPV的诊断依据和疗效评估标准[1],为BPPV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依据。
1988年Semont等[2]介绍了一种治疗后半规管BPPV的快速耳石复位法——SemonLiberatoryManoeuVre,国内有人翻译为Semont半规管结石解脱法。之后有学者对其进行了改进并简化操作,流行于欧洲,也称作半规管结石快速旋转解脱复位法(quickIiberatoryrolationmanoeuvre)[3]。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其操作简单、效果可靠,而常用的EpIey半规管结石复位法动作缓和,主要依靠自身重力作用从半规管回到椭圆囊,效果稍差。据半规管结石快速旋转解脱复位法治疗后半规管BPPV原理和患者眩晕时的体位不同,作者自创了一套治疗不同平面BPPV的快速手法复位方法,并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其优点是不必判定有无眼震及方向,也不必明确是哪个半规管的病变,只考虑变位时出现眩晕的位置平面即可。
1发病机制
关于BPPV的发病机制主要是耳石脱落学说,又分为嵴帽结石症和半规管结石症两种,前者是半规管内的结石样颗粒物附着于壶腹嵴上,但随头位变化而移动,刺激壶腹嵴而发生眩晕,后者是结石样颗粒物自由漂浮于半规管内,而不附着于壶腹嵴。因此,手法复位只适合于半规管结石症,而嵴帽结石症需前庭习服治疗。
2手法复位的原理
根据半规管的空间位置,沿半规管所处平面快速旋转,利用骨半规管和外淋巴液的相对运动、固体物在流体中的惯性运动,将半规管内的结石样颗粒甩至椭圆囊内而治愈。
3BPPV的临床类型
解剖上每侧颞骨内有后半规管、上半规管和外半规管三个半规管,每个半规管均可发生BPPV。因此,分为后半规管BPPV、上半规管BPPV、外半规管BPPV和混合型BPPV四种类型。多数学者认为,以后半规管BPPV最常见,其次为外半规管BPPV,之后为上半规管BPPV。而Herdman等对77例连续就诊的患者观察发现,以后半规管BPPV最常见(63.6%),其次为上半规管BPPV(11.7%),之后为外半规管BPPV(1.3%),后或上半规管BPPV占23.4%[4]。作者近几年门诊治疗了几十例患者,情况也是如此。
4后半规管BPPV的快速手法复位方法
根据Dix-Hallpike位置试验可判定后半规管BPPV,一般平卧,头后仰,头偏向右侧时出现眩晕可判断为右侧后半规管BPPV,头偏向左侧时出现眩晕可判断为左侧后半规管BPPV。下面以右侧后半规管BPPV为例,以图解的方式阐述半规管结石快速旋转解脱复位法:①患者右侧卧位于平板床上,蜷腿屈膝;②此时患者常诱发眩晕发作,待眩晕缓解后,再进行复位,操作者面对患者,站于患者大腿后方;③操作者双手扶在患者头部两侧,患者的双手抓紧操作者的左前臂;④以患者右臀部为轴点,迅速将患者翻转180。至左侧卧位,保持该位置状态约4分钟。此步骤需用较大的力气,可让一助手在患者背后协助操作,同时患者的主动配合至关重要。因为后半规管近似冠状位,所以将患者左右翻转,可将半规管内的结石样颗粒沿半规管甩至椭圆囊内。
5上半规管BPPV的快速手法复位方法
平卧头后仰出现眩晕者可判断为“上半规管”BPPV(按诊断标准不是如此判定,我们暂且称之为“上半规管”BPPV),治疗时可不必判定左右侧,根据后半规管BPPV的快速手法复位法的原理,因上半规管近似矢状位,作者自创了让患者沿矢状位快速翻转的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步骤如下:①患者平卧于平板床上,头部与一端床头平齐,两腿分开自然垂于治疗床两侧,注意床不要太宽;②操作者站于患者左侧,右手扶在患者的枕部,左手扶于额部,以臀部为轴点,让患者快速坐起并继续向前趴于治疗床上,保持该位置状态4分钟左右。
关于上半规管BPPV的治疗,Semont也介绍了一种复位方法,类似于后半规管BPPV复位方法,称Semont—A复位法[4],即患者坐位头转向患侧,患者快速躺向患侧使鼻于地面夹角为45。,数分钟后,患者快速经过坐位到对侧卧位,此时鼻为向上45。Semont—A复位法相对我们的方法较复杂,而且需明确判定是哪侧上半规管BPPV。
6外半规管BPPV的快速手法复位方法
根据后半规管BPPV的快速手法复位法的原理,因外半规管近似水平位,作者自创了让患者沿水平位快速翻转的方法,效果不错。患者平卧,向左侧侧卧时出现眩晕症状时,向右侧翻转;反之,向右侧侧卧时出现眩晕症状时,向左侧快速翻转。以右侧卧位出现眩晕为例,操作步骤如下:①患者右侧卧位于一张宽床上(也可将两张治疗床并在一起);②待眩晕缓解后,操作者站于患者背后,用右手拉患者右手,迅速翻转于左侧卧位,保持该位置状态4分钟左右。
如果您有任何健康方面的疑问请添加微信公众号:健客健康咨询,健客健康咨询为各位朋友提供全面专业的疾病咨询和健康资讯,健客健康咨询真诚为您服务。健客宗旨:让每一个人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