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位搞医的老教授在得了鼻息肉,手术术后经历了鼻腔填塞,后来他在回忆这段经历时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以后犯人犯罪了,犯重罪就直接枪毙,罪不重的就填塞鼻子”。这当然只是玩笑话了,但从中也可以看到鼻腔填塞患者的难受程度。客观的讲,鼻腔内神经很敏感,手术后的填塞鼻腔也的确非常难受。以至于有很多鼻部患者对鼻腔填塞“谈虎色变”,因为太害怕塞鼻子而迟迟不敢行鼻部手术,最后居然到鼻子病变很重了才到医院就诊手术,耽误了病情,悔之晚矣。
鼻腔、鼻窦手术后使用的填塞材料也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
第一阶段:最早期的鼻部手术后的填塞材料常用凡士林纱条,俗称油纱条,油纱条的压迫作用强,但对鼻黏膜的损伤大,病人非常痛苦,而且有可能形成“石蜡瘤,Paraffinoma”。其实“石蜡瘤”并不是什么“肿瘤”,而是由于渗入组织的凡士林分散呈油滴群,组织中的纤维细胞把这众多的呈固态的油滴颗粒包绕起来,就像一个“肿瘤”。目前油纱条在外地的小医院还在使用,在北京的大医院一般使用的不多了。
第二阶段: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一种可膨胀的海绵状填塞材料(也有使用气囊或者水囊的),临床上称为膨胀海绵,膨胀海绵比油纱条温和了很多,但填塞后病人也很难受,现在国外一些发达国家一般很少使用了。
第三阶段:目前在国际上鼻部手术后常规不再填塞膨胀性很强的材料,一般在充分止血后什么也不用填塞(Nopacking),如确实需要填塞的患者则采用微填塞技术,就是使用可吸收的材料填塞鼻腔、鼻窦,即使对于行鼻中隔手术的患者也不填塞,而采用中隔缝合的技术,患者的痛苦大大降低,对鼻腔鼻窦的黏膜损伤降到最小,同传统方法相比术后恢复也快了很多。但该技术也有一定要求,对术者的手术技术要求较高,术中止血要充分,鼻腔内缝合技术也有一定难度,而且最重要的是并非每一位患者都适用,如果术中出血较多、鼻中隔偏曲太严重也得辅助使用膨胀海绵。
鼻内镜术后出血情况观察
鼻腔术后有时候会出现鼻出血。其原因可能是:损伤、填塞不当、患者用力等因素诱发。患者取半卧位,以减轻头部充血,如果仅仅是有淡红色的鼻涕,这属于正常情况,如果不停的有鲜红色的血液深处则可能有活动性出血,需要给予适当处理,必要时给予重新填塞或止血。
关于术后鼻塞问题:鼻腔填塞物取出后鼻子是不是就通气了呢?
还不是,由于许多病人都伴有鼻甲的肥大,术中一般会进行适当处理,如下鼻甲骨折外移,下鼻甲射频消融等,鼻腔内的填塞物虽然抽出来了,但鼻腔内结构会进入到水肿期,鼻腔仍然不通气,这是正常情况。
术后复查问题:大部分鼻内窥镜术后需要做好术后复查,复查本身非常重要。
许多病人在术后数月或几年后复发都和没有定期复查有关。复查的内容包括清理鼻腔内干痂、分泌物,新生的息肉等组织,松解粘连,特别是要注意处理鼻窦开口周围的息肉。作为病人,必须重视复查工作,不能嫌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