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耳鼻喉科 > 疾病知识 > 资讯新闻 > 助听器“堵耳效应”的那些事

助听器“堵耳效应”的那些事

2016-12-10 来源:聆听在线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如何将通过骨传导方式到达耳道的低频声音能量有效地降低或通过耳道释放出去是助听器技术面临的问题。下面我们来谈谈堵耳效应的原理、以及在助听器选配中有哪些方法可以消除堵耳效应。

  堵耳效应,似乎不是一个受欢迎的词,很多人戴上助听器的第一反映就是觉得声音发堵、发闷,像在水桶里说话,自己说话的声音变得明显过大,等等现象。

  堵耳效应的产生是由于外耳道被封闭而造成骨导听阈变好的现象。这一效应在纯音测听中会造成低频骨导听阈下降,在助听器中会造成佩戴者感觉耳部闷胀、自己说话的声音空洞不适或者响度过大。如何将通过骨传导方式到达耳道的低频声音能量有效地降低或通过耳道释放出去是助听器技术面临的问题。下面我们来谈谈堵耳效应的原理、以及在助听器选配中有哪些方法可以消除堵耳效应。

  1.堵耳效应的原理

  我们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来验证堵耳效应的存在。在安静的地方,发一个持续的“eeeeeeeee”音,然后用食指堵住外耳道,重新发这个音。可以很容易地感觉到,当耳道被堵住时“eeeeeeeee”音听起来更响了。这种现象就是由于堵耳效应引起的。

  用耳机、耳模或ITE助听器将耳道塞住,会在外耳与耳机(耳模、ITE)间或外耳道内形成一个密闭的含气的空腔,从而使该耳的骨导听阈级降低,这一效应称为“堵耳效应”,堵耳效应的产生与声音的骨传导机制和颅骨本身的声学特性关系密切。

  正常情况下,人体内产生的声音,比如言语声、咀嚼时下颌运动或在坚硬的地面上跑步产生的声音,等等,除可通过颅骨振动直接传入耳蜗外,也可通过听骨链等中耳结构及颞骨的鼓部传入外耳,引起外耳道软骨的振动,当外耳道开放时,这一振动能量可以通过开放的外耳道被释放出去,所以人们察觉不到体内的声音。可是一旦外耳道被护耳器、耳机、手指等堵住,这一振动能量被存留在外耳道内,封闭的外耳道内就会产生额外的声压,这部分声压通过气导机制到达内耳。由于软骨的振动能量主要集中在125-500Hz低频范围内,所以低频骨导听阈会因此而下降。在测骨导纯音听阈时,确定掩蔽级就应考虑堵耳效应这一因素。

  堵耳效应存在时,人们会感觉自己就像是在水桶中说话一样,声音变得空洞或者瓮声瓮气,音量也变高了。由此可见,佩戴护耳器非但不能消除自己大声喊叫的影响,反而会使之听起来愈发响亮。

  在说话或咀嚼时,颅骨振动的方式类似于钟或者空碗受到敲击时产生的振动。从振动源发出的声波围绕颅骨产生驻波,这些驻波具有特定的波节和波腹。颅骨是由许多密度和振动特性彼此不同的骨片组成的,因此颅骨的振动实际上比单纯的敲钟产生的振动要复杂得多。由于每个人头颅的形状、大小、骨片的强度以及其他一些特性各不相同,堵耳效应在不同个体之间有很大差异。此外,刺激的类型,刺激的部位以及刺激的强度都决定着感知的强度。这是由于共振的存在。当使物体以其固有频率振动时便会产生共振,此时的振动衰减最小。颅骨的固有频率在言语频率范围内,这就是堵耳效应对感受自身言语声影响较大的原因。

  当驻波的波腹位于外耳道时堵耳效应最强。这是由于坚硬的颞骨与外耳道内空气之间的声阻抗差非常大,不利于声音的传播。软骨和结缔组织处的声阻抗差较小,因而声波更容易传递。这个结论最早是由英国著名听力学家BrainMoore教授提出。

  2.助听器中的堵耳效应

  堵耳效应同样发生于助听器选配,耳模或者耳内式助听器都会引起堵耳效应,助听器使用者特别是低频听力较高频好者常常会抱怨自己的言语声以及咀嚼声听起来有回声或像在水桶中一样,这就是堵耳效应带来的问题。

  耳模和助听器外壳(ITE、ITC、CIC等)会或多或少地堵塞外耳道,堵塞的程度取决于制作耳模或外壳所用的材料,配带侧耳道的解剖和生理特点以及助听器(耳模)插入耳道的深度。CIC助听器插入外耳道骨部深处,软骨部开放,很显然堵耳效应比较轻;而耳道部分比较短、放入耳道比较浅的ITC或耳模堵耳效应则比较严重。临床上绝大多数情况确实如此。

  使用通气孔(venting)可以缓解这一问题,因为低频的声音能量能够很容易地通过倾斜的通气孔释放出去。如果堵耳效应是个问题,那么在不产生反馈啸叫的前提下通气孔孔径打得越大越好。

  另一个需要注意的重要因素是,堵耳效应在不同形状的耳道之间有很大差别。耳道第一弯曲和第二弯曲之间可能会相对平直,也可能会成比较尖锐的角度。在一些耳印模上可以看到耳道第一弯部分比较长或者比较倾斜。具有这些特殊形状的耳模和耳内式助听器会完全封闭耳道,并与振动的外耳道壁形成一个闭合的机械系统。这会增强堵耳效应,因为助听器本身也会随声波一起运动,就像一个振动的膜,直接向鼓膜发射声音。如果耳道相对较直,这种现象就很少出现。如果发现助听器(耳模)的耳道部分有随发音向外突出的现象,那么就需要对助听器外壳(耳模)进行打磨抛光,以减小其与耳道的形状匹配,从而减小堵耳效应。

  3.助听器堵耳效应的解决办法

  堵耳效应的个体差异很大,有时我们发现同样的听力情况,做了相同的处理,比如加大气孔等等,有的人始终得不到明显的改善,我们先来看看都有哪些方法可以尝试解决堵耳效应的问题:

  a)首先仔细检查助听器或耳模的耳道部分,制作不好的助听器(耳模)耳道部分可能会比较虚,这会造成助听器(耳模)偏向耳道壁一侧。这种情况也有可能是由耳甲腔效应引起的。所谓耳甲腔效应,指的是助听器耳道部分与耳甲腔底之间存在一个角度,封闭了耳道。这时要抛磨助听器(耳模)表面来减小其与耳道的密闭程度,防止封闭耳道。

  b)增大通气孔直径。只有当通气孔直径大于3mm时,堵耳效应才会明显减弱,有人在耳道式助听器上研究发现,1mm的通气孔仅在200Hz处降低5dB,对于400Hz以上的频率无任何影响。考虑到中国人的耳道通气孔可使外耳道软骨的低频振动能量释放出去,但也不可避免地将助听器的低频增益降低,患者听自己的说话声变得自然,但听别人的说话声却觉得声音偏小。

  c)延长助听器(耳模)的耳道部分;

  d)把耳内式助听器(ITE)尽量做得小一点,从而使其尖端能尽量深地插入外耳道骨部,与骨部紧密配合,其余部分与外耳道松散接触,使耳道保持较大的对外开放的程度,从而软骨振动能量可以通过外耳道释放出去。

  e)1953年Zwislocki提出了深耳道式助听器(耳模)的概念,即把助听器(耳模)深入到外耳道骨部,使软骨的振动能量仍能从外耳道释放出去,可以明显减弱堵耳效应。目前的完全耳道式助听器(CIC)就体现了这一作用。但由于大多数中国人的耳道较小,考虑到佩戴的舒适度,国内制作的CIC往往并不能真正深入到骨部,这使得对堵耳效应的削减作用大打折扣。

  f)开放式助听器选配,也是不错的选择,通过开放式的耳塞,泄露掉过多的低频成分。

  g)少数患者对于堵耳效应极其敏感,采用上述措施后仍然效果不明显。对于此类患者,只能劝说其逐渐适应。这也意味着堵耳效应始终是助听器技术面临的问题之一。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