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耳道疖是外耳道皮肤的局限性化脓性炎症,多发生在热带、亚热带地区或炎热潮湿的季节,一般都发生在外耳道软骨部,因为此处皮肤含毛囊、皮脂腺和耵聍腺,细菌易侵入这些皮肤附件,发生感染而形成囊肿,致病菌绝大多数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少数为白色葡萄球菌感染。
病因
挖耳引起外耳道皮肤损伤,进而细菌感染;游泳、洗头、洗澡时脏水进入外耳道,长时浸泡致细菌感染;化脓性中耳炎的脓液刺激外耳道软骨部的皮肤引起局部感染;全身性疾病使全身或局部抵抗力下降,是引起本病的诱因,如糖尿病,慢性肾炎,营养不良等。
临床症状有剧烈疼痛,因外耳道皮下软组织少,皮肤和软骨膜紧贴,炎性肿胀易刺激神经末梢。如疖在外耳道前壁,咀嚼或说话时,疼痛加重;疖破溃后,有稠脓流出,可混有血液;脓液污染刺激附近皮肤,可形成多发脓肿;疖因部位不同可引起耳前或耳后淋巴结肿痛;疖如在外耳道后壁,皮肤肿胀水肿可蔓延到耳后使耳后沟消失,耳廓耸立;严重者体温升高,全身不适。根据症状和体征,外耳道疖多不难诊断。
关于治疗
当肿胀波及耳后致耳后沟消失,耳廓耸立时,要与急性乳突炎和中耳乳突炎耳后骨膜下脓肿相鉴别。
外耳道疖的局部治疗很重要,根据疖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疖的早期,可用鱼石脂甘油纱条或紫色消肿膏纱条敷于红肿处,每日更换一次;也可局部物理治疗,促进炎症消散。
未成熟的疖禁忌切开,以止炎症扩散;如疖的尖端有白色脓头时,可轻轻刺破脓头,用棉签将脓头压出。如疖已成熟,有明显的波动,可局麻下切开引流,切开应与外耳道纵轴平行,防止痊愈后外耳道形成瘢痕狭窄;为防止损伤外耳道软骨,刀尖不可切入太深;切开后用镊子将稠厚的脓栓取出,脓液应作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脓腔置引流条。如疖已经破溃,用3%双氧水将脓液清洗干净,保持引流通畅。
严重的疖肿除局部治疗外,还需口服抗生素,因外耳道疖大多数是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首选青霉素、大环内酯类敏感的或广谱抗生素,同时积极治疗慢性全身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