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与咳痰的护理
摘要:频繁的咳嗽还可影响正常的休息与工作。咳痰(expectoration)是借助咳嗽动作将呼吸道内病理性分泌物排出口腔外的动作。咳嗽可伴或不伴咳痰。
【概述】
咳嗽(cough)是机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射动作,借此可以将呼吸道内的分泌物或其他异物排出体外。但是长期、剧烈的咳嗽可以增加胸腔、肺泡内压力,减少静脉血的回流,影响肺功能,甚至诱发气胸;频繁的咳嗽还可影响正常的休息与工作。咳
痰(expectoration)是借助咳嗽动作将呼吸道内病理性分泌物排出口腔外的动作。咳嗽可伴或不伴咳痰。咳嗽无痰或痰量很少,称为干性咳嗽;伴有咳痰的咳嗽,称为湿性咳嗽。
咳嗽和咳痰的常见原因有:①呼吸道和肺部疾病,如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部的异物、炎症、肿瘤、出血以及刺激性气体吸入等;②胸膜疾病,各种胸膜炎或胸膜受刺激,如气胸、胸腔穿刺等;③循环系统疾病,如左心衰竭引起的肺淤血、肺水肿,肺栓塞等;④中枢神经因素,大脑皮层向延髓咳嗽中枢发出冲动,可引起咳嗽;⑤其他疾病或
药物,如食管反流性疾病,累及
呼吸系统的传染病、寄生虫病、全身性疾病,服用β受体阻滞剂或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
【护理】
(一)常见护理诊断/护理问题和护理目标
1.常见护理诊断/护理问题
清理呼吸道无效:与呼吸道分泌物过多、黏稠,咳嗽无力有关。
2.护理目标病人咳嗽减轻或消除,痰液能有效排出,无并发症发生。
(一)护理措施
1.一般护理
保持环境安静、整洁、舒适,室内空气流通,避免尘埃和烟雾等刺激,温度保持在18~22℃,湿度在50%~60%。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足够热量的饮食,避免油腻、辛辣刺激食物。多饮水,每日饮水量保持在1500ml以上,湿化、稀释痰液,利于排出。注意口腔卫生,每日清洁口腔两次,预防口腔感染。
2.心理护理
3.病情观察
(1)密切观察咳嗽的性质、时间、音色、与体位的关系及是否有痰;痰液的颜色、性状、气味、量,并详细记录。
(2)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生命体征、体位情况,是否有发热、脉速、血压异常,呼吸频率、节律和深度的变化。
4.保持呼吸道通畅,促进排痰
(1)指导有效咳嗽:适用于神志清醒尚能咳嗽的患者。患者取舒适体位,尽可能采用坐位,双脚着地,上身微前倾,或双手环抱一个小枕头于腹部(促进膈肌上升)。先进行深而慢的腹式呼吸5~6次,深吸气末屏气,然后缩唇,缓慢地通过口腔将肺内气体呼出,再深吸一口气后屏气3~5秒,头颈屈曲,身体前倾,从胸腔进行2~3次短促有力的爆破性咳嗽,将痰液咳出。
(2)吸入疗法:是通过吸入水蒸气或水雾,以满足呼吸道对水分的需求和稀释痰液的治疗方法。适用于痰液黏稠不易咳出者。根据湿化装置性能不同,分为湿化器和雾化器两类。湿化器是将水或溶液蒸发成水蒸气或小水滴,提高吸入气体的湿度。雾化器是将药物或水分散成雾粒或微粒悬浮于气体中,通过吸入的方法,沉积在呼吸道和肺部,达到祛痰、消炎、止咳、平喘的作用。
(3)胸部叩击:叩击胸部通过胸壁传到气道,将气道壁上聚集的分泌物松动,利于排出。适用于长期卧床、久病体弱、排痰无力患者。禁用于未经引流的气胸、肋骨骨折、咯血、低血压及肺水肿等患者。方法:患者取侧卧位,医护人员两手手指指腹并拢,掌侧呈杯状,以手腕力量,从肺底自下而上,由外向内、迅速而有节律地叩击胸壁,震动气道,每一肺叶叩击1~3分钟,每分钟120~180次。
(4)体位引流:体位引流是利用重力作用使肺、支气管内分泌物排出体外,又称重力引流。适用于痰液量较多者,如支气管扩张、肺脓肿等疾病。体位引流方法要根据病灶部位,采取相应的体位,使痰液潴留部位高于支气管,同时辅以拍背,以便借助重力使痰液流出。引流时间每次5~15分钟,每日1~2次,宜在早上起床后或睡前进行,近1~2周内曾有过大咯血者禁忌。若引流过程中患者出现气促、心悸或分泌物大量涌出,有造成窒息危险时,应立即终止。
(5)振动排痰:是利用振动排痰机促进排痰的一种方法。振动排痰机集中了叩击、震颤和定向挤推三种功能,促使肺部、呼吸道的黏液和代谢物松弛、液化,使深部的痰液排出。适用于分泌物较多、咳嗽无力及痰液粘稠患者,如
哮喘、支气管扩张、支气管炎、气管切开术后需排痰理疗者。禁用于皮下感染、肺部肿瘤、肺结核、气胸及胸壁疾病、肺部血栓及咯血、凝血机制障碍、不能耐受震动的患者。操作方法:患者侧卧位,病变部位处于高位,头尽量放低,调节治疗频率20~30CPS,叩击头从外向内,自下而上向着主支气管的方向移动进行叩击、振动,每次5~15分钟,每日治疗2~4次。
(6)机械吸痰:是指经患者的口、鼻腔,或人工气道将呼吸道分泌物吸出。适用于无力咳嗽、意识障碍不能有效咳嗽咳痰、排痰困难者,尤其是昏迷或已行气管切开、气管插管者。在吸痰前、后给予100%氧气吸入1~2分钟,预防吸痰过程出现低氧血症。成人吸引负压不超过80~120mmHg,时间在15秒之内。利用患者吸气时将导管插入气管内,左右轻轻转动导管,尽量避免刺激黏膜。
4.用药护理
遵医嘱给予抗生素、止咳、祛痰、平喘药物,告知用药注意事项,观察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