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上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初期,曾有疟疾暴发疫情,年发病率高达3000多/10万,对市民健康造成了很大危害。经各级政府正确领导、相关部门紧密配合、专业人员不懈努力,上海市在1986年达到了基本消灭疟疾标准。之后,全市疟疾疫情一直控制在1/10万以下,2011年以来已无本地感染疟疾病例报告。2009起,上海市闸北和松江两区率先实施消除疟疾试点项目,并于2012年通过了消除疟疾考核评估。目前,全市根据《上海市消除疟疾行动计划(2010-2020年)》和《上海市卫生改革与发展“十二五”规划》的要求,积极落实消除疟疾各项任务,计划在2015年达到消除疟疾标准。输入性疟疾也是当前上海市疟疾防控的工作重点。2013年全市报告疟疾病例32例,比2012年增加11例,均为自非洲或东南亚等流行区输入病例。随着上海直通埃塞俄比亚航班的开通(2014年3月30日),未来上海市输入性疟疾防控压力将进一步增大。
在我国,输入性疟疾防控尚面临着如下困难:一是出入境人员数量多,输入性疟疾管理涉及的中间环节和部门多。二是出境人员普遍缺乏疟疾自我防护知识和主动就诊的意识,不少患者因此错过最佳就医时机,贻误病情,甚至因此丧失抢救的最佳时机而导致死亡。三是非疟区、低疟区等很多地区的临床医师普遍缺乏恶性疟诊治经验、技能及特效救治药品。
因此,做好输入性疟疾的防治,一要加强多部门协调与合作,协同开展输入性疟疾防控活动;二要加强对出国务工、经商和旅游等重点人群的疟疾危害和防治知识宣传;三要加强出入境口岸疟疾监测,及时发现输入性疟疾病例;四是加强临床医生疟疾诊治与救治能力培训,储备必要的抗疟救治药品,以保证及时发现和救治疟疾病例,避免误诊漏诊和延误治疗。
对出国人员来说,在出国前应详细了解目的地疟疾流行状况,树立疟疾感染风险意识。在疟疾流行区,要防止蚊虫叮咬,包括使用蚊帐、驱蚊剂、户外活动时穿长袖长裤等。在当地若出现发热、发冷、头痛等症状,应及时就诊,遵医嘱规范服用抗疟药品。回国后如出现类似症状,应及时到当地疾控中心或医院就诊,并主动告知旅行史,便于医护人员排查疟疾。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是我国从事人体热带传染病防治研究的国家级专业机构,是国家卫生计生委疾病预防控制专家委员会血吸虫病和寄生虫病防治分委会挂靠单位,多年来通过开展疟疾诊断、治疗、防控等技术研发,提供疟疾防治及相关信息服务,实施全国疟疾防治和消除规划,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等,在全国疟疾防治领域发挥着核心的技术支撑和指导作用,目前正在通过“中国热带病防治研究中心”建设以及进一步拓展双边和多边疟疾防治合作,进一步推动我国2020年如期实现消除疟疾,并将我国防治和消除疟疾成功经验推广至世界。
为增强输入性传染病疫情的应急处置能力及多部门联防联控机制,4月26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所将联合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举办一场针对输入性疟疾疫情的应急演练。
链接一:疟疾基础知识
链接二:典型案例
疟疾基础知识
疟疾俗称“打摆子”,“发疟子”,是一种由疟原虫寄生人体、蚊虫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人体疟原虫主要有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卵形疟原虫和三日疟原虫4种,分别引起间日疟、恶性疟、卵形疟和三日疟。疟疾对人体危害严重,疟疾典型发作时有寒战、发热、出汗等症状,发作多次后可伴脾大和贫血,病情严重时可出现昏迷、惊厥、多脏器功能衰竭等,特别是恶性疟病人如不能得到及时诊断和有效治疗,常危及生命。
疟疾与艾滋病、结核病一起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全球三大公共卫生问题。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当前全球约100个国家或地区有疟疾流行,受威胁人口34亿,每年有2亿多疟疾病例,近60万疟疾死亡,其中非洲和东南亚是疟疾的主要流行区,约80%的疟疾病例和90%的疟疾死亡发生在非洲。
疟疾也是我国的重要蚊媒传染病,曾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制约社会经济发展。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经过60年的防治,我国疟疾防治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特别是随着《中国消除疟疾行动计划(2010-2020年)》的实施,全国消除疟疾工作成效明显。自2010年以来,全国本地感染疟疾病例以年均77%的比例持续大幅下降,到2013年,全国仅报告本地感染疟疾病例44例,约占全国报告疟疾病例总数的1%,分布在云南、安徽和西藏3个省份的部分地区。
一、什么是疟疾
疟疾是一种由疟原虫造成的,通过按蚊传播的全球性急性寄生虫传染病,以周期性冷热发作为最主要特征,可伴有脾肿大、贫血以及脑、肝、肾、心、肠、胃等受损引起的各种综合征。
二、疟疾的传染源
现症病人或者无症状带虫者,当其末梢血中存在配子体时才具有传染性。
三、疟疾是怎样传播的
疟疾的传播媒介是雌性按蚊。当雌性按蚊叮刺吸患者或带虫者的血后,再叮刺吸正常人的血时,就将疟原虫传给后者。输入带有疟原虫人的血液、使用被带有疟原虫人的血液污染的注射器等也可传播疟疾。另外还可因胎盘受损或在分娩过程中,带疟原虫母体的血污染胎儿伤口,由母体传给胎儿,造成先天性疟疾。
四、疟疾的临床表现
典型的疟疾多呈周期性发作,间日疟和卵形疟隔日发作一次,三日疟隔两日发作一次,恶性每日发作一次。典型的临床症状包括发冷、发热(高烧可达39℃以上)、出汗等,可伴贫血、肝脾肿大等体征,病情严重时可出现昏迷、惊厥等。但也有一些疟疾患者的症状不典型,有发热伴疲倦、头疼及全身酸疼等类似流行性感冒症状,也有发热伴腹泻、便血的等类似肠胃道疾病症状和发热伴昏迷等神经系统疾病症状,特别是恶性疟病人,如诊断不及时或治疗不当,病情迅速发展,可危及生命。
五、如何预防和控制疟疾
预防疟疾最有效的办法是防止蚊虫叮咬,包括消除蚊虫孳生场所、使用蚊帐、安装纱门纱窗、蚊香熏蚊、涂抹驱蚊剂等,野外工作人员要穿长袖衣裤。
早期诊断和全程、足量的规范用药是治疗疟疾的重要手段。
六、疟疾日知识
2007年5月,第六十届世界卫生大会通过决议,决定从2008年起将每年4月25日或个别成员国决定的一日或数日作为“世界疟疾日”。2013-2015年“世界疟疾日”的主题已确定为“Investinthefuture:defeatmalaria(投资未来:战胜疟疾)”。
我国结合实际情况,将每年4月26日定为“全国疟疾日”。今年是第7个全国疟疾日,国家卫计委确定了今年“全国疟疾日”主题为“消除疟疾、共享健康”。
典型案例
案例1:男性患者,35岁,患者1999年10月至2000年4月赴津巴布韦务工,4月22日从津巴布韦回国,离津前曾在津巴布韦国家野生动物园住宿3天。4月30日出现发热后未就医,自购丁胺卡那及病毒唑,服用后症状缓解。5月3日再次出现寒战、发热伴头痛,再服前药后症状再次得到缓解,但5月6日晚突然出现言语错乱,于5月7日被家人送江西省上饶市立医院就诊。入院后给予抗生素、能量合剂及维生素等对症治疗。5月8日,患者病情未有改善,当日镜检发现恶性疟原虫,遂即用氯喹、伯氨喹治疗,当晚病情进一步恶化,出现昏迷,经抢救无效而死亡。
案例2:患者女性,30岁,上海松江人。2013年春节前往东南亚自由行旅游,途径缅甸、老挝、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回来一周后出现发热、畏寒症状,最高体温达39℃,无寒战及大汗,咽喉感觉疼痛、乏力、全身酸痛、头痛并伴有恶性、呕吐,服用阿司匹林类药物无效,随即出现言语错乱,被家人送往松江区某医院,给予抗生素、能量合剂及维生素等治疗,临床诊断:发热原因待查,住院治疗。当天晚上病人一度出现昏迷状态,医院检验室怀疑是疟原虫感染,建议转往上海市公共卫生中心就诊。入院检查时发现患者体温38.7℃,脉搏105次/min,当日镜检发现恶性疟原虫。遂即用青蒿素类抢救药物和口服复方药物进行治疗,同时给予降温、补液等对症处理。患者随后治愈出院。
(实习编辑:罗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