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肝吃进去的急病
专家指出,甲型病毒性肝炎(简称“甲肝”)是由甲肝病毒引起的,以肝实质细胞损伤为主的常见急性消化道传染病。甲肝病毒一般可以在外界环境中数月保持稳定。高温100℃5分钟、紫外线、多种消毒剂都能灭活病毒。急性期病人和隐性感染者是甲肝的主要传染源。
典型症状
突然发烧、浓茶尿、眼睛黄
突然发作的发热,不适,厌食,恶心,腹部不适,浓茶状尿;皮肤黄染、巩膜黄染等黄疸体征。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粪-口传播
1.食物:食用被甲肝病毒污染的水产品(牡蛎、毛蚶、蛤类、蟹等)、蔬菜、水果等。
2.水:在粪便和水源管理较差的地方,尤其在雨季和暴雨冲刷后,粪便溢出粪池污染水源后易引起甲肝传播。
3.日常生活接触:在卫生条件差、居住拥挤的地方,通过患者被粪便污染的手、用具、餐具、玩具、衣服等,可直接和间接经口传播。
4.其他途径:苍蝇、蟑螂机械地携带甲肝病毒污染食物,也可引起甲肝传播。
预防
一、搞好环境卫生,消灭苍蝇、蚊子;不随地大小便,不随便排放污水,严防粪便及污水污染水源。
二、做好个人卫生,养成良好习惯。饭前便后要洗手,不吃未煮熟的食物,不喝生水,不吃生蔬菜和未洗净的瓜果,尽量避免使用可能被污染的冷饮和水产品。
三、提高人群免疫力:
1.被动免疫:怀疑与甲肝传染源接触2周内,接种人免疫球蛋白可以预防临床甲肝,接种时间越早越好。
2.主动免疫:对易感人群及时接种甲肝疫苗可以预防甲肝。其中,可选择甲肝减毒活疫苗,只需接种1剂次,于儿童18月龄时接种;也可选择甲肝灭活疫苗,需接种2剂次,在儿童18月龄和24~30月龄各接种1剂次。
乙肝漫长的折磨
我国曾是乙肝高感染率的国家,2006年卫生部组织开展了乙肝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为7.18%,按这个携带率推算,我国仍然有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约9300万人,其中慢性乙肝患者约2000万例。尽管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出现下降,但是我国人口众多,并且随着人均寿命的提高,大量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终身携带,成人的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不会出现明显下降。
乙肝是由乙肝病毒引起的,以肝脏为主要病变并可引起多种器官损害的一种传染病。乙肝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儿童及青壮年是主要受害者。乙肝病程迁延,易转变为慢性肝炎、肝硬化及肝癌。因此,乙肝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严重传染病之一。
典型症状
乏力、尿黄、无胃口号
1.食欲减退,恶心厌油。这是大多数乙肝病人都有的症状,尤其是黄疸型。
2.疲乏无力这是乙肝的症状表现之一。病人往往说不清楚何时起病,其表现也不相同,轻者不爱活动,重者卧床不起,连洗脸、吃饭都不爱做。
3.尿黄如茶。这是最常见的乙肝的症状。初起尿色淡黄,逐日加深,浓如茶色或豆油状;继而皮肤及巩膜发黄。
传播途径
血液、母婴、破皮和性接触
乙肝病毒主要经血和血制品、母婴、破损的皮肤和黏膜及性接触传播。
乙肝病毒不经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接触,如同一办公室工作(包括共用计算机等办公用品)、握手、拥抱、同住一宿舍、同一餐厅用餐和共用厕所等无血液暴露的接触,一般不会传染乙肝病毒。
预防
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最有效、安全、经济的方法。新生儿、儿童和青少年接种乙肝疫苗后95%可产生免疫力。
乙肝疫苗全程需接种3针,按照0、1、6个月程序,即接种第1针疫苗后,间隔1个月及6个月注射第2及第3针疫苗。
四大人群是乙肝疫苗主要接种对象:新生儿;婴幼儿及15岁以下未免疫人群;高危人群包括医务人员、经常接触血液的人员、托幼机构工作人员、经常接受输血或血液制品者、HBsAg阳性者的家庭成员、多个性伴侣者等;未曾接种乙肝疫苗的且无乙肝感染史的人群建议接种乙肝疫苗。
乙肝疫苗也有禁忌人群:已知对该疫苗所含任何成分,包括辅料及甲醛过敏者;患急性疾病,严重慢性疾病、慢性疾病的急性发作期和发热者;妊娠期妇女;患有未控制的癫痫和其他进行性神经系统疾病者。
方法四,抗炎保肝治疗法:通过中药调理机制,恢复肝功能,增强人体免疫力。
丙肝沉默的杀手
专家指出,丙型病毒性肝炎(以下简称“丙肝”)是一种由丙型肝炎病毒(简称“HCV”)引起的严重慢性传染病。感染HCV后,病毒血症持续6个月仍未清除者为慢性感染,丙型肝炎慢性化率为50%~85%。感染后20年,一般人群肝硬化发生率为10%~15%。
典型症状
症状轻微不易发觉
丙肝感染后症状比较轻微,如乏力、食欲减退、恶心等,少数具有黄疸、肝脾肿大等症状,还有部分患者为隐匿感染,没有任何症状。因此很多患者感染丙肝后并不知晓,多数病人不能及时就诊,而等到出现肝硬化、肝癌时才发现感染丙肝。
传播途径
血液、性和母婴
丙肝病毒主要传播途径有经血液、性和母婴垂直传播。
血液传播是目前最主要的传播方式。静脉注射毒品、使用非一次性注射器和针头或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牙科器械、内镜、侵袭性操作和针刺等也是经皮传播的重要途径;共用剃须刀或牙刷、文身和穿耳环孔等也是HCV潜在的经血传播方式;输入被丙肝病毒污染的血和血制品也产生血液传播。与丙肝病毒感染者性交及有性乱行为的人感染丙肝病毒的危险性较高,尤其是感染人免疫缺陷病毒(HIV)者,感染HCV的危险性更高。感染丙肝病毒的孕妇有可能在怀孕、分娩时将丙肝病毒传染给新生儿。
与丙肝病人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接触(包括如握手、拥抱、礼节性接吻、共用餐具和水杯、共用劳动工具、办公用品、钱币和其他无皮肤破损或无血液暴露的接触)不会被感染;咳嗽、打喷嚏不会传播丙肝病毒;蚊虫叮咬不会传播丙肝病毒。
预防
丙肝目前仍没有有效的疫苗,但丙肝是可以预防的。对感染丙肝病毒的孕妇,应避免羊膜腔穿刺,尽量缩短分娩时间,保证胎盘的完整性,减少新生儿暴露于母血的机会。
一、拒绝毒品,不共用针具静脉注射毒品。
二、大力倡导无偿献血,杜绝非法采、供血。
三、避免不必要的注射、输血和使用血液制品;到正规的医疗卫生机构进行注射、输血和使用血液制品,可大大减少感染丙肝病毒的风险。
四、不与他人共用针具或其他文身、穿刺工具;不与他人共用剃须刀、牙刷等可能引起出血的个人用品。
五、遵守性道德,保持单一性伴侣,正确使用安全套。
六、感染丙肝病毒的妇女在治愈前应避免怀孕;目前没有证据证实母乳喂养可以传播丙肝,但乳头有破损时,要避免母乳喂养。
(实习编辑:陈高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