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抗病毒药物主要包括干扰素和核苷(酸)类药物,很多乙肝患者对这两种药物存在疑惑,不知道具体应该选择干扰素还是核苷(酸)类药物?
想要了解两种药物的区别,需要从它们的抗病毒机理谈起。
首先,干扰素是一种免疫调节剂,它并不能直接灭活乙肝病毒,而是通过诱导细胞合成抗病毒蛋白发挥作用,干扰素会首先作用于干扰素受体,经信号转导等一系列生化反应,激活细胞基因表达多种抗病毒蛋白,最终通过抗病毒蛋白实现对病毒的抑制。
其次,核苷(酸)类药物则是直接抑制病毒复制过程所需要的聚合酶来发挥抗病毒作用,是直接灭活乙肝病毒的药物。
那么,对于初治的乙肝患者来说,二者到底应该选择呢?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肝病中心闫杰教授谈到:乙肝患者的抗病毒治疗选择要根据患者的年龄和疾病的进展程度进行区分。
首先,对于年轻人来说,虽然干扰素有效率不高(低于50%),而且使用不便,必须是注射的方式,但是干扰素治疗一段时间后如果患者的指标恢复正常了(病毒载量降低,转氨酶复常),是可以选择停药的,而且以后终生不再需要治疗。
从乙肝病毒诱发的肝炎发展到肝硬化、肝癌还需要20~30年,因此即使干扰素治疗效果不理想,也可以替换核苷(酸)类药物治疗,二者的抗病毒机理不同,替换为核苷(酸)类抗病毒药物也是有效的。
但是对于老年患者,在用药选择上要更加谨慎,因为老年患者有肝硬化的风险,如果此时还给予干扰素治疗,可能因为耽误了最佳的治疗时间而导致疾病的进展,引发肝硬化加重甚至诱发肝癌,所以对于40岁以上的慢乙肝患者,要尽量选择口服核苷(酸)类药物进行长期治疗。
因此,判断乙肝患者是否已经出现肝硬化状态是需要考虑的关键因素,此时患者只能选择核苷(酸)类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不能再注射干扰素,否则会引起严重的并发症,甚至会有生命危险。
目前,基于“强效低耐药”抗病毒治疗原则,2019版《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推荐,抗病毒治疗药物优先富马酸替诺福韦酯(TDF)和丙酚替诺福韦(TAF),因为二者迄今为止临床耐药率为0。
其中,TAF是TDF的升级版,该药不到TDF的十分之一,但是具有和TDF相似的抗病毒疗效,而且靶向肝脏,对肾脏和骨骼的安全性较好,尤其适用于肾功能不全和骨质疏松的慢乙肝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