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大概有8000多万乙肝病毒携带者,是全世界感染乙肝病毒最多的国家。
乙肝患者如果不能及时进行有效的治疗,则有转化为肝硬化甚至是肝癌的风险,据国际上权威的研究来看,85%的肝癌患者均有乙肝病毒感染的背景。
虽然目前暂且没有能够彻底治愈乙肝的药物,但是规范有效的抗乙肝病毒治疗能够阻止乙肝病毒的复制,延缓乙肝患者病情的进展,预防和阻止慢乙肝患者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
目前乙肝抗病毒治疗药物有两种最常见,一种是干扰素,另外一种是口服核苷(酸)类药物。
干扰素经过人体的首过效应会被分解,因此不能口服,只能通过注射的方式,每日注射比较麻烦,于是科学家开发了长效干扰素,但是价格昂贵。
口服核苷(酸)类药物服用方便,每天服用一次即可长效抑制乙肝病毒复制,该类药物主要包括拉米夫定(LAM)、替比夫定(LdT)、阿德福韦酯(ADV)、恩替卡韦(ETV)、替诺福韦酯(TDF)和丙酚替诺福韦(TAF)。
拉米夫定(LAM)、替比夫定(LdT)和阿德福韦酯(ADV)属于传统的抗病毒药物,容易发生耐药的风险。根据2019年北京佑安医院的调研数据来看,对于LAM、LdT和ADV耐药的患者,也有可能对恩替卡韦(ETV)耐药,ETV在中国的耐药率在2016年攀升至17.1%。
因此,基于“强效低耐药”抗病毒治疗原则,2019版《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推荐,抗病毒治疗药物优先富马酸替诺福韦酯(TDF)和丙酚替诺福韦(TAF),因为二者迄今为止临床耐药率为0。
其中,TAF是TDF的升级版,该药不到TDF的十分之一,但是具有和TDF相似的抗病毒疗效,而且靶向肝脏,对肾脏和骨骼的安全性较好,尤其适用于肾功能不全和骨质疏松的慢乙肝患者。
需要注意的是,慢乙肝患者服用口服核苷类药物需要长期治疗,决不可擅自停药,这样才能把乙肝病毒抑制在非常低的水平,甚至检测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