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主研发首个胃病疫苗研究成果登上《柳叶刀》!
摘要:《柳叶刀》杂志官网在首页头条位置刊出该论文,并配发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Philip Sutton教授的专题评论,认为该疫苗的成功研制向预防幽门螺杆菌所致胃癌迈进了重要一步。
近日,国际顶尖学术期刊《柳叶刀》刊发第三军医大学药学系邹全明教授研究团队与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曾明研究员、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朱凤才教授团队合作完成的口服幽门螺杆菌疫苗III期临床研究成果。《柳叶刀》杂志官网在首页头条位置刊出该论文,并配发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PhilipSutton教授的专题评论,认为该疫苗的成功研制向预防幽门螺杆菌所致胃癌迈进了重要一步。
胃炎、胃溃疡、胃癌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幽门螺杆菌(Hp)是
胃病的最主要致病菌,世界卫生组织将其确定为胃癌第Ⅰ级
致癌因子。我国Hp感染率大于53%,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患者超过2亿人,2012年治疗Hp所致疾病费用超过100亿元。传统治疗一直依靠抗生素治疗Hp引发的相关疾病,但抗生素滥用导致Hp耐药菌不断产生。
邹全明研究团队着眼预防Hp感染性疾病的原创疫苗研究,在国际上率先创立了“分子内佐剂亚单位粘膜疫苗”设计原理及其关键技术,为粘膜感染病原体新型疫苗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与借鉴,成功研发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首个也是目前唯一获批的Hp疫苗,于2009年获批国家新药证书。该疫苗已获国际发明专利4项及国家发明专利12项,并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和重庆市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此次疫苗III期临床研究通过对4464例6岁~15岁儿童随机进行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证明口服重组幽门螺杆菌疫苗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研究同时证明,Hp疫苗能有效降低由该菌感染引起的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及胃癌发病率,既能从源头上控制其传播与感染,又能大幅减少防治费用。
另外国家食药监总局(CFDA)网站信息显示,2015年3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1类新药口服幽门螺杆菌基因工程活菌载体苗临床申报获受理。值得一提的是,岳阳兴长(000819.SZ)同类药品“口服重组幽门螺杆菌疫苗”在2009年已获批新药证书,但目前尚未实现产业化。
大约一半人会感染
易引发胃癌的幽门螺杆菌
据介绍,“幽门螺杆菌”被认为是引发胃病乃至胃癌的罪魁祸首。它是一种寄居于胃黏膜的细菌,被视作引发胃炎、胃溃疡及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的元凶,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一类致癌因子。
浙医一院副院长、消化内科教授厉有名说,国际上,研究抑制幽门螺杆菌的药物已经进行了30年,始终没有突破,主要是因为这种致病菌很复杂,找不到合适的菌株,而且需要在氧含量5%左右的低氧环境下提取抗原,比较困难。
“中国人中有78%的人得慢性胃炎,正常人中有50%左右会感染幽门螺杆菌,特别是在十二指肠溃疡的病人中,感染幽门螺杆菌超过90%。这就意味着他们到一定程度,会发展成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直至发展成胃癌。”厉有名副院长说,虽然幽门螺杆菌被普遍认为是引发胃病乃至胃癌的罪魁祸首,但并不是感染了,就一定会变成胃癌,他们之间没有直接关系,就如同吸烟与肺癌的关系。
对此,省肿瘤医院腹部外科主任郭剑民表示,在胃癌病人中,检出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概率较高,但并不一定说感染了幽门螺杆菌,就一定会得胃癌。
“如果是10个正常人和10个感染幽门螺杆菌的人,一般正常人中会有一个人得胃癌,而感染幽门螺杆菌的人,可能有2-3个人会得胃癌。”郭剑民说。
比抗生素更为有效
可能先在儿童等人群上应用
“由于没有胃病疫苗,人们长期只能用抗生素来对付幽门螺杆菌,但易复发与再感染,毒副作用较大,费用也高。”据第三军医大专家介绍,重庆造胃病疫苗可让胃部黏膜表面产生对幽门螺杆菌的免疫力,保护率高达72.1%。
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张啸说,该疫苗符合免疫学的原理,通过提取幽门螺杆菌菌株,进行解毒,提取抗原,再注回到人体内,产生抗体,以此来降低胃病的发生率,的确有一定的可行性。
浙江省
中医院副院长吕宾副院长说,因为自己并没有看过其这两年的临床研究报告,所以还不知道该疫苗的适用人群。但据经验,如果该疫苗经过审核,能上市,可能会先在儿童和未感染幽门螺杆菌的人群上应用,这样不仅效果好,也能降低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