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传染病频道 > 疾病知识 > 预防措施 > 多方联合争分夺秒完成首例输入性裂谷热病毒基因组测序工作

多方联合争分夺秒完成首例输入性裂谷热病毒基因组测序工作

2018-07-26 来源:中国病毒学论坛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7月24日凌晨中国国家质检总局联合军事医学科学院获得中国首例输入性裂谷热病例的病毒全基因组序列,该病毒基因测序结果显示与南非暴发疫情病毒株同源。

 裂谷热,也称立夫特谷热(RiftValleyFever),是由裂谷热病毒,也称立夫特谷热病毒(RiftValleyFeverVirus,RVFV),引起的急性传染病。RVFV属于布尼亚病毒科白蛉病毒属,为第二类病原微生物。该病主要影响动物,可致牲畜死亡和流产。年幼的动物病死率高。绵羊、山羊、牛、水牛、骆驼等家畜均可感染该病毒,并可作为该病的传染源。人对RVFV普遍易感,可通过直接接触感染动物的组织、血液、分泌物和排泄物或食用未煮熟的肉、奶等感染;或者通过伊蚊、库蚊、按蚊和其他很多蚊种叮咬而传播;尚无人-人传播的报道。

 
据卫计委7月23日通报:我国发现一例输入性裂谷热病例。7月24日凌晨中国国家质检总局联合军事医学科学院获得中国首例输入性裂谷热病例的病毒全基因组序列,该病毒基因测序结果显示与南非暴发疫情病毒株同源。
 
不久前从中国国家质检总局获悉,中国国家质检总局关口前移利用与驻安哥拉使馆疫情通报协作机制及境外疫情监测哨点作用,得知一名疑似黄热病旅客将抵达北京首都机场。7月21日北京首都机场检验检疫工作人员在入境检疫时对该旅客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医学排查并进行了样本采集。7月23日北京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实验室初筛裂谷热核酸阳性,后经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确认,该病例为中国首例输入性裂谷热病例。
 
国家质检总局有关负责人称,今年以来,国际传染病疫情形势较以往更加严峻,国家质检总局在全国口岸连续检出寨卡病毒病、黄热病、霍乱、裂谷热等新发或首发传染病,口岸卫生检疫作为“国门第一关”,技术把关能力大幅提升,有效保障了人民群众健康安全。
 
据悉,中国国家质检总局联合军事医学科学院开展高通量测序工作,获得中国首例输入性裂谷热病例的病毒全基因组序列,该病毒基因组与2009年南非分离株Kakamas的同源性最高。这是中国国内首次获得的裂谷热病毒全基因序列,也是全球首次从安哥拉获得裂谷热病毒全基因组序列。

病例流行病学史
 
患者汤某,男,45岁,河南人,在安哥拉务工。
 
7月14日晚(北京时间)在安哥拉出现发热伴头痛,以及全身关节痛、肌肉痛等症状,在当地医院治疗病情未缓解。
 
7月21日凌晨乘飞机回国。
 
7月21日晚,患者抵达北京,入境时病情严重,被送往某专科医院隔离诊治。
 
7月23日上午,北京市疾控中心对患者标本的裂谷热核酸检测结果为阳性。
 
7月23日下午,中国疾控中心核酸复核检测结果阳性。
 
7月23日晚,国家卫生计生委组织专家组根据患者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确诊该病例为我国首例输入性裂谷热病例。
 
7月24日凌晨,质检总局联合军科院完成病毒全基因组测序。
 
裂谷热介绍
 
一、概述
 
裂谷热是由裂谷热病毒引起的一种病毒性人畜共患病,主要影响动物,牲畜感染该疾病可致死亡和流产。也能通过接触动物或蚊虫叮咬传染给人。裂谷热病毒为沙蝇病毒属(属于布尼亚病毒科之一)。最早于1931年在肯尼亚确定。1997-1998年间,在肯尼亚、索马里和坦桑尼亚发生过一次较大的疫情。最严重的暴发是1997-1998年的肯尼亚,约有89000人感染,其中死亡473人。2000年9月,在沙特和也门亦有裂谷热病例得到证实,标志着在非洲大陆以外的地区首次报道发生此种疾病。
 
裂谷热主要分布于非洲东部和南部,我国不是裂谷热疫源地。
 
到目前为止,已有30多个国家发现裂谷热,而且裂谷热疫情从干燥的非洲、少雨气候的埃扩展至湿热的雨林地区,如乌干达、中非共和国,还有干旱草原如东南部非洲。但是与旱季比起来,裂谷热更容易在凉爽的季节暴发。
 
二、传播途径

(一)接触传播
 
绝大多数人间感染是接触受感染动物的血液或组织器官所致。人主要通过在宰杀、接生、兽医程序操作或处理畜体或胚胎期间处理动物组织而感染。病毒通过皮肤黏膜伤口进入人体,或者通过宰杀受感染动物期间吸入含有病毒颗粒的气溶胶而感染。流行地区的牧民、农民、屠宰工人和兽医感染风险较高。
 
TheecologicalcycleoftheRiftValleyFevervirus.Credit:CentersforDiseaseControl.
 
(二)吸入传播
 
实验室工作人员可通过吸入气溶胶而发生感染。
 
(三)消化道传播
 
有证据显示,人摄入未经高温消毒的含有病毒的动物奶、肉也可被感染。
 
(四)蚊媒传播
 
受感染蚊叮咬会导致人间感染,主要是伊蚊。嗜血(食血)苍蝇也有传播裂谷热病毒的可能。

(五)人际间传播
 
迄今尚无文件证明有裂谷热在人间传播的病例。没有证据显示在城市地区暴发裂谷热。
 
三、临床特征
 
感染后大多无症状,发病者症状多轻微,如流感样症状,发热、肌肉疼痛、关节疼痛和头痛等。部分出现强制颈项、畏光、食欲减退和呕吐。少数人可发展成严重感染:眼部(眼睛)疾病、脑膜炎或出血热。出血热在发病2至4天后出现,表现为严重肝损伤、出血倾向,如皮肤紫癜或瘀斑、鼻或牙龈出血、静脉穿刺部位出血、月经过多等,严重者呕血、便血。病死率高,约为50%,多在出血症状3至6天后死亡。有出血、黄疸症状的患者,10天后血液中仍可检出病毒。
 
四、治疗
 
轻症病例无需特殊治疗,重症病例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

五、防控措施
 
防控裂谷热疫情的主要措施包括:加强对赴疫区人员以及兽医等高危人群的宣教;加强口岸的动物及人间疫情检疫工作,严防疫情输入;在发现疫情地区,采取防蚊灭蚊措施,防控疫情扩散;同时加强院感控制,防止院内感染出现。
 
VaccinatinganimalsbeforeanoutbreakoccursisoneofthebestwaystopreventRVF'sdeadlyeffects.Credit:USAID,KelleyLynch.
 
北京市疾控中心提醒:前往裂谷热疫区国家及地区的人员采取防蚊措施,不要接触当地的牛、羊、骆驼等动物。一旦出现可疑症状,应主动就诊并将旅行史告知医生,以便及时得到诊断和治疗。裂谷热主要分布于非洲东部和南部,我国不是裂谷热疫源地。该病例输入后,我市已对病例采取防蚊隔离治疗、环境灭蚊等措施,该病毒在我市出现进一步传播的可能性较小。国家卫生计生委于2008年印发《裂谷热预防控制技术指南》和《裂谷热诊断和治疗方案》。
 
目前尚无疫苗可供使用的人用疫苗。按照裂谷热相关诊疗方案和防控要求,落实病例隔离治疗、流行病学调查、风险评估、院感控制、防蚊灭蚊、环境消毒,以及健康教育等防控措施。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