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手足口病到底是什么呢?
手足口病是由一组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以柯萨奇病毒A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最为常见),多发于5岁以内的孩子,3岁以下发病率最高。5-7月是全年的发病主高峰,9-10月则是次高峰。
同时,它也是一种出疹性的疾病,出疹的部位主要集中在口腔、手、足等部位,故此得名。
手足口病病毒侵犯人体后,通常有2~5天的潜伏期,随后出现症状。根据症状的轻重程度,临床上分为两型:
轻症手足口病
轻症手足口病的孩子会出现发热、咳嗽、流鼻涕、厌食、肠胃不适等症状。发热1~2天后会出现皮疹,典型的会在口腔、手、足等部位黏膜、皮肤出现红疹及小泡样损害,病程一般5~7天。
重症手足口病
重症手足口病多发生在小于3岁婴幼儿,除了发热、皮疹以外,病情进展迅速,在发病1-5天左右出现脑膜炎、脑炎(以脑干脑炎最为凶险)、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极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可致死亡,存活病例可留有后遗症。
家长要怎么出招才能做好居家防控?
迅速识别轻重症,选择防治策略
识别重症患儿,及时就诊
具有以下特征,尤其3岁以下的宝宝,有可能在短期内发展为危重病例,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最好及时就诊:
①持续高烧不退:体温大于39℃,常规退热效果不佳;
②神经系统异常:频繁呕吐;四肢抖动、抽搐;精神差,白天过度睡眠、容易惊醒、烦躁不安;
③呼吸异常:持续或反复出现呼吸增快或困难;
④循环功能障碍:面色苍灰、出冷汗、皮肤出现花纹,心率增快等
注意!注意!
如果宝宝符合上述特点(危重信号)时,尤其是3岁以下,在发病的5天之内,持续高烧不退、神经系统异常、呼吸异常的,一定要拉响警钟,及时就医!
轻症手足口病可以居家防治
①绝大多数手足口病症状比较轻微,一般10天左右就可以自己恢复。
②到医院易出现交叉感染,最好先在家自行退烧。
别凑热闹,少去人多的地方
手足口病流行期间尽量避免带孩子参加聚会聚餐活动。少去人群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场所。外出尽量戴口罩。不要让宝宝和疑似手足口病、急性胃肠炎的病人亲密接触,如接吻、拥抱等。
手足口病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和接触传染,所以,体弱的孩子要尽量避免到人群拥挤的地方,防止交叉感染。已经得了手足口病的孩子,至少需要隔离两周。
及时洗手和清洁,家长不要忽视
告诉孩子,在把手洗干净之前,不要揉眼睛、抠鼻子、吃手,或者伸手抓东西吃。宝妈们在处理完孩子的尿片或其他污秽物后也应该彻底洗手。孩子的餐具和玩具在使用前后都要充分清洗、消毒。
外出回家要及时洗手,许多家长对孩子们都是这样要求并且执行的,对自己就难免松懈,这同样会给孩子的健康带来隐患。所以,家长也要注意个人卫生,要勤洗手、换洗衣服、晒被褥,特别少去串门。经常清洁和消毒(含氯消毒剂)常接触的物品或物体表面,如玩具、家具等,清洁后用含氯消毒液进行擦拭或浸泡消毒,作用30分钟后,用清水擦拭或冲洗干净。
不要乱用抗生素
有的家长说用抗生素去预防,这是不科学的。因为抗生素是杀菌和消炎的作用,却没有预防感染的作用。如果家长给孩子乱用抗生素,还会导致菌群混乱,无形中会延长病程,加重病痛。
良好的个人和环境卫生
是预防手足口病的重要手段
进食前、如厕后、处理呕吐物或者更换尿布后应洗手
不要与他人共用毛巾或个人物品
经常清洁和消毒常接触的物品表面,如家具、玩具等
避免与手足口病患者接吻、拥抱等密切接触
为防止将病毒传染给别人,患病儿童应居家隔离至康复后一周,尽量不外出,不去游乐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