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传染病频道 > 疾病种类 > 手足口病 > 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预防小贴士

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预防小贴士

2018-05-24 来源:北海市第二幼儿园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主要为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以肠道病毒71型(EV71)、柯萨奇病毒(CA16)、埃可病毒(ECHO)最为常见。

国家卫健委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

我国各省份的手足口病

已经陆续进入高发期,

多省报告病例明显增多。

专家提示,

早期识别重症是手足口病防治的关键。

手足口病是什么?

手足口病是儿科常见的急性传染性疾病。

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主要为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以肠道病毒71型(EV71)、柯萨奇病毒(CA16)、埃可病毒(ECHO)最为常见。

这些病毒适合在湿热的环境中生存,不易被胃酸和胆汁灭活,主要侵犯手、足、口、臀4个部位,具有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的“四不”特征。

重症手足口病以肠道病毒71型病毒感染最为常见,该病毒会侵犯脑干,引起脑炎、脑干脑炎,且并发症多、死亡率高。

手足口病的传染及传染途径

任何年龄均可发生手足口病,尤其以5岁以下婴幼儿为主,3岁(含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潜伏期多为2天~10天,平均3天~5天,多数患者可以自愈。手足口病从潜伏期至恢复期均有传染性,且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传播速度快。手足口病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病,但以夏秋季节患病最多,每年发病有2个高峰,第1次高发期出现在4月~7月,第2次高发期出现在9月~11月。

传染源

患者和隐性感染者都是传染源。手足口病患者中的隐性感染者和轻症患者人数较多,轻症患者约占感染者的90%。

传播途径

手足口病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及密切接触传播,也就是说,被患者的鼻腔分泌物、唾液、疱疹液、粪便等污染的手、毛巾、奶瓶、玩具等均具有传染性。

病毒特点

肠道病毒适合在湿热的环境中生存与传播,75%酒精和5%来苏水均不能将其灭活,但此病毒对紫外线及干燥敏感;各种氧化剂、甲醛、碘酒都可将其灭活;当温度达50℃病毒即可迅速被灭活,温度为4℃病毒可存活1年,温度在零下20℃病毒可长期保存。

手足口病的病例表现

普通病例表现

患儿感染肠道病毒后,多以发热起病,一般为38℃左右。

患儿发热1天~2天后开始出现皮疹,通常出现在手、足、臀部,或在口腔黏膜出现分散状疱疹,米粒大小,疼痛明显,或在手掌、脚掌部出现米粒大小疱疹,臀部可受累。一般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

轻症患者早期有咳嗽流涕和流口水等类似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有的孩子可能有恶心、呕吐等反应;

有的患儿不发热,只表现为手、足、臀部皮疹,病情较轻;大多数患儿在一周以内体温下降、皮疹消退,病情恢复;部分病例皮疹表现不典型,仅出现在单一部位或仅表现为斑丘疹。

重症病例表现

少数重症病例(尤其是3岁以下患者)病情进展迅速,在发病1天~5天左右会出现脑膜炎、脑炎(以脑干脑炎最为凶险)、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极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可致死亡,存活病例可留有后遗症。

出现哪些症状需及时救治

具有以下特征(尤其是3岁以下的患者),有可能在短期内发展为危重病例,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进行必要的辅助检查并针对性地做好救治工作。

1.患者持续高热不退;

2.患者精神差、呕吐、易惊,肢体抖动、无力;

3.患者呼吸、心率增快;

4.患者出冷汗、末梢循环不良;

5.患者有高血压;

6.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

7.患者的血糖高。

儿童手足口病的预防

饭前便后、外出回家后,家长应给儿童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手足口病流行期间家长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儿童出现相关症状时家长应及时带孩子到医疗机构就诊。

患儿不要接触其他儿童,轻症患儿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疗、休息,以减少交叉感染。

家长每日应对患儿的玩具、个人卫生用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家长处理完患儿粪便后应立即洗手。

托幼单位每日应进行晨检,发现有疑似病患者应采取及时送诊或居家休息的措施;对患儿所用的物品要立即进行消毒处理。

手足口病的疫苗接种

6个月~5岁儿童应接种EV-A71疫苗,可起到早期预防的作用。

手足口病高发人群为5岁以下儿童,特别是6个月到5岁之间,其中6个月~12个月的儿童要优先接种EV-A71疫苗,做到早期预防,但接种EV-A71疫苗只能预防EV-A71引起的重症和死亡,不能预防所有的手足口病。

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有很多不同的血清型,如果未经过病原学检测,不确定感染的是否为EV-A71,仍可以接种EV-A71疫苗。基础免疫一般是两次,间隔一个月。疫苗是自费疫苗,家长可自愿选择,同时提醒家长,给孩子接种疫苗一定要到有资质的疫苗接种点接种。

疱疹性咽峡炎比手足口病严重吗?如何区分?

“近期流行一种疱疹性咽峡炎,是新型病毒,传染性极强,比手足口病还要厉害……”近段时间,类似帖子在网上流传甚广,引起不少父母恐慌。到底什么是“疱疹性咽峡炎”?它真的比手足口病还可怕吗?

什么是疱疹性咽峡炎?

疱疹性咽峡炎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疾病。特征为急起的发热和喉痛,在软腭的后部、咽、扁桃体等处可见红色的晕斑,周围有特征性的水疱疹或白色丘疹。一般来说,疱疹性咽峡炎是疾病如手足口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急性EV病毒感染)、口腔单纯疱疹病毒-1型感染、急性上呼吸道病毒感染等疾病表现的一部分。

它与手足口病有什么关系?

它和手足口病的关系很紧密。首先,可以引起疱疹性咽峡炎的病毒有很多,其中包括了可引起手足口病的柯萨奇病毒和肠道病毒。其次,不少手足口病患儿会出现咽峡部疱疹、溃疡,也就是存在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类似,引起疱疹性咽峡炎的病毒也以粪-口或呼吸道为主要传播途径。

如何区分这二者?

可以说,儿童家属难以分清两者区别。人们常以为嘴巴有疱疹,手足没有,就是疱疹性咽峡炎;如果手足也有疱疹就是手足口病。但是他们忽略了一点,不是所有的手足口病患儿都会出现手足疱疹,有些患儿仅仅有咽峡炎(口腔疱疹或溃疡)。因此,还是建议去医院就诊。

疱疹性咽峡炎比手足口病严重吗?

两者都是由一些病毒所致。其中手足口病常见病毒是柯萨奇病毒CoxA-16/肠道病毒EV71。其中EV71病毒会引起患儿一些比较严重的表现,如心肌炎、肺水肿、脑膜脑炎,甚至死亡。通俗来说,人们将手足口病比喻为“新型小儿麻痹症”。因此,基本上肯定,手足口病(EV71所致的)比较严重。

用抗生素、抗病毒药物治疗都无效吗?

用抗生素是无效的,因为这是病毒引起的。用抗病毒药物则要看感染的病毒是哪个品种,如果是单纯的疱疹病毒感染,那抗病毒药物是有效的,如阿昔洛韦更昔洛韦、伐昔洛韦,甚至有些干扰素也是有效的。但还是建议去医院检测,再用药。

如何护理患儿?

无论是手足口病还是疱疹性咽峡炎,因为有传染性,必须隔离。有些疱疹性咽峡炎患儿会有发热,如低热,也有的无发热,然后上颚黏膜出现水疱,随后低烧,口腔溃疡。出现发热时采取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等等;体温超过38.5℃,可服用退烧药。注意口腔卫生,保持口腔清洁,可用淡盐水漱口,用10%硝酸银涂于溃疡或用咽喉灵丹、冰硼散等吹播咽部以减轻咽痛症状。嘴巴里有水疱时会很疼,从而影响进食,可以让患儿吃一些温凉的流质或较软不需要咀嚼的食物,比如牛奶、蛋羹、肉沫等。少数患儿如果出现高热、抽筋、心慌、呕吐、气促等,则需要马上去到医院就治。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