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登陆带来了强劲的降雨。在这个高温潮湿的季节里,一个每年定期报到的幽灵也再次袭来,那就是登革热。
登革热在热带地区广泛存在,其中广东省由于水网发达、人口密集,加之天气炎热潮湿,已经成为了全球登革热病例最多的地区之一。媒体报道称,近期已经接触到登革热疑诊或确诊的病例,这值得公众及各位医护人员关注。本篇科普文章就来告诉你,该如何预防登革热?
什么是登革热?
登革热是一种由伊蚊(俗称花斑蚊)传播的虫媒病毒感染性疾病,而患者和隐性感染者都是登革热病毒的传染源。登革热由于需要伊蚊作为传播媒介,因此多在每年5~11月,特别是7~9月高发。
登革热病毒具有四种不同的类型,四种类型之间交叉抵抗不明显,在不同的年份会有不同类型的登革热病毒流行,因此,登革热往往出现每隔几年爆发流行的特点,并且在爆发期常见重型病例。
上一次广州登革热爆发流行就在2014年,曾报告了高达35000多例的确诊报告,经过感控部门的不懈努力,才最终平息。
登革热会有哪些症状?
在携带登革热病毒的伊蚊叮咬人体后,平均发病潜伏期在4~7天,不超过14天,主要的症状包括发热、头痛、眼痛、肌肉及关节疼痛。
发热持续时间多在5~7天,少数病例可以在第一次热退后再次出现体温升高,持续1~2天。
在成人身上,登革热往往导致明显的全身乏力及没有胃口,甚至会有反复恶心呕吐,1/3的病例会出现类似感冒的喉咙痛、鼻塞、流涕症状,容易导致误诊漏诊。
登革热与流感感染的症状有类似表现,但登革热感染带来的疼痛常常更加剧烈,因此登革热又被称为Break-bonefever(骨痛热症)。
除了上述症状外,登革热一个很重要的临床表现甚至是其可能威胁生命的地方,就是感染者可能出现出血症状,这种情况又被称为“登革出血热”。
这种出血症状主要与登革热患者血小板减少及血管脆性增加有关,20%~50%的登革热病例会出现血小板减少,严重低下(低于20×10^9/L)的病例可以出现全身皮肤出血点或者瘀斑,在极少数病例可能导致致命性内出血。
此外,转氨酶升高也是常见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患者胃口差、呕吐等不适。
登革热该如何诊断和处理?什么时候应该住院?
登革热可以通过典型的病史、症状、实验室检查,结合快速登革热抗体IgM检测作出诊断(目前卓正也可以进行登革热抗体检查)。
由于广东地区特别是广州登革热高发,如果发热时间超过3天或以上,建议都进行血常规检查以筛查血小板减少病例,所有合并血小板减少的病例,都需要进一步通过登革热抗体IgM检测以排除登革热感染。
截至目前,登革热病毒尚没有特效的抗病毒药。但幸运的是,即使是在爆发流行的年份,登革热感染病例多数都属于轻型或无症状隐性感染,表现为持续时间较短的发热,转氨酶轻度升高,血小板减少但多在50×10^9/L以上。
这部分患者,首先是在家里进行家庭隔离。家庭内部做好防蚊措施以避免病毒进一步传播,发热和疼痛症状可以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缓解(登革热不推荐其他退热药,可能导致出血症状加重),补充水分和盐分,大部分轻型感染会在5~7天内症状完全缓解。
对于以下情况,建议住院观察治疗:
世卫组织(WHO)提出的警告症状,包括严重腹痛或压痛、反复呕吐、嗜睡或者烦躁不安、突然转为体温不升、出血、皮肤苍白、肢体湿冷、肝脏增大、精神症状。
血常规检查发现红细胞压积异常升高,血小板减少,特别是低于50×10^9/L的情况。
过度升高的转氨酶,特别是升高至参考值5倍以上。
年幼儿童或老年人、孕妇、肥胖、合并糖尿病、肾功能衰竭、慢性血液病的患者。
该如何预防登革热?
目前首个登革热4价疫苗已经在墨西哥、巴西和菲律宾上市,部分国家正在进行审核,在它进入国内上市前,最好的登革热预防在于预防伊蚊叮咬。关于防蚊,可参考卓正的科普文《夏季出行的六大防蚊攻略》。
另外,清理家庭内部积水,避免蚊虫滋生也非常重要。
眼下,正值登革热的高发季,只要给予高度重视,并且注意个人防护,完全可以得到良好的控制。需要强调的是,如果持续3天以上发热,还是建议及时就诊,并进行血常规检查,以便早期筛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