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病奈瑟菌
1879年,奈瑟从35例急性尿道炎、阴道炎及新生儿急性结膜炎病人的分泌物中,分离出淋病双球菌。1885年,Bumm在人、牛或羊的凝固血清培养基上培养淋球菌获得成功,将菌种接种于健康人的尿道内也可产生同样的症状。至此,淋球菌是淋病的病原体的结论始告成立。
生物学特性:G-,球形或肾形,成对排列,0.6~0.8μm。在脓汁标本中,通常位于中性粒细胞内,而在慢性淋病时常位于细胞外。从患者体内新分离的菌株可有荚膜和菌毛,无芽胞和鞭毛。氧化酶和触酶试验均阳性。菌毛蛋白抗原、脂多糖抗原和外膜蛋白抗原。抵抗力:对外界抵抗力极低。
菌体结构淋球菌的致病主要与菌体外面的结构有密切关系。淋球菌外面结构为外膜,外膜的主要成分为膜蛋白、脂多糖和菌毛。膜蛋白可使淋球菌黏附于人体黏膜上,通过细胞吞噬作用进人细胞,在细胞内大量繁殖,导致细胞崩解,淋球菌扩散到黏膜下层引起感染。菌毛易黏附于子宫腔和口腔上皮细胞表面,有致病力及传染性。
人类是淋球菌唯一的自然宿主,淋病主要由性接触而传播。淋球菌侵入泌尿生殖系统繁殖,男性发生尿道炎,女性引起尿道炎和子宫颈炎。如治疗不彻底,可扩散至生殖系统。胎儿可经产道感染造成新生儿淋病性急性结膜炎。人类对淋球菌无自然免疫力,均易感,病后免疫力不强,不能防止再感染。
淋病的治疗原则
对青霉素和四环素耐药的淋病奈瑟菌越来越多,目前一线用药一般为三代头孢菌素,氟喹诺酮类、大观霉素可作为替代药物。对氟喹诺酮类、大观霉素的耐药也有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