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本月18日,市疾控中心接到一起一流浪犬连续咬伤23人事件的报告。该事件发生在朝阳区,伤者为14名男性和9名女性;年龄最大71岁,最小22月龄;6人咬伤头面部,10人咬伤上肢,5人咬伤躯干,其余2人咬伤下肢。所有伤者均为被同一流浪犬只主动攻击。
所有伤者都在咬伤当天就到狂犬病免疫预防门诊接受了暴露后处置,接种狂犬病疫苗及狂犬病免疫球蛋白。
据市疾控中心通报,今年1月1日至8月20日,本市共报告了狂犬病例8例(去年同期3例)。病例分布在7个区县,延庆、通州、平谷、丰台、海淀、门头沟各报告1例,朝阳报告2例。病例发病时间为1月份1例,6月份3例,7月份2例,8月份2例。所有病例均在发病后1-8天内死亡。
而截至目前,本市共报告一犬伤多人事件10起,总计致伤77人。事件分布在6个区,分别为通州、怀柔、石景山各报告1起,海淀、朝阳各报告2起,房山3起。10起事件全部由流浪犬造成;每起致伤人数从3人至23人不等。致伤者全部在狂犬病免疫预防门诊处理伤口、接种疫苗,目前无发病报告。
今年上半年,本市动物致伤登记人次数为82003人次,比去年同期上升9.32%。为此,疾控部门提醒市民,目前,本市养犬数量越来越多,而犬的免疫接种率仍较低,因此北京仍然是狂犬病传播的高风险地区。
狂犬病的临床表现
潜伏期长短不一,多数在3个月以内,潜伏期的长短与年龄(儿童较短)、伤口部位(头面部咬伤的发病较早)伤口深浅、入侵病毒的数量及毒力等因素有关。其他如扩创不彻底、外伤、受寒、过度劳累等,均可能使疾病提前发生。典型临床表现过程可分为以下3期:
1.前驱期或侵袭期
在兴奋状态出现之前,大多数患者有低热、食欲不振、恶心、头痛、倦怠、周身不适等,酷似“感冒”;继而出现恐惧不安,对声、光、风、痛等较敏感,并有喉咙紧缩感。较有诊断意义的早期症状是伤口及其附近感觉异常,有麻、痒、痛及蚁走感等,此乃病毒繁殖时刺激神经元所致,持续2~4日。
2.兴奋期
患者逐渐进入高度兴奋状态,突出表现为极度恐怖、恐水、怕风、发作性咽肌痉挛、呼吸困难、排尿排便困难及多汗流涎等。
3.麻痹期
痉挛停止,患者逐渐安静,但出现迟缓性瘫痪,尤以肢体软瘫为多见。眼肌、颜面肌肉及咀嚼肌也可受累,表现为斜视、眼球运动失调、下颌下坠、口不能闭、面部缺少表情的等。
狂犬病的整个病程一般不超过6日,偶见超过10日者。此外,尚有已瘫痪为主要表现的“麻痹型”或“静型”,也称哑狂犬病,该型患者无兴奋期及恐水现象,而以高热、头痛、呕吐、咬伤处疼痛开始,继而出现肢体软弱、腹胀、共济失调、肌肉瘫痪、大小便失禁等。病程长达10日,最终因呼吸肌麻痹与延髓性麻痹而死亡。吸血蝙蝠啮咬所致的狂犬病常属此型。
如何预防狂犬病
一、不要与宠物过分亲密
在夏季,人们穿着单薄,天气闷热令犬类动物易烦躁,是动物致伤高发季节,增加了发生狂犬病的风险。因此不要与猫、犬等宠物过分密切接触,尤其不要让宠物舔人的口腔、眼睛等粘膜。外表正常的犬、猫等动物也可能带有狂犬病毒,不要接触陌生犬和猫,避免被它们抓咬伤。
二、及时处理伤口并接种疫苗
被犬、猫等动物咬伤、抓伤或舔舐皮肤破损处,有感染狂犬病的危险。被咬伤后不要存在侥幸心理,一定要在24小时之内到狂犬病免疫预防门诊规范处理伤口并全程接种疫苗。
三、不接触野生动物
和野生动物保持一定距离,不要随意接触野生动物,尤其是死亡动物。关爱流浪宠物时,要留意狂犬病的风险;学校和家长要教育儿童,让儿童知道当犬在身边时如何规范自己的行为,不要逗弄不熟悉的动物,即使是它们表现得很友好;被犬、猫咬伤要及时处理伤口和接种疫苗。
四、给宠物定期注射疫苗
呼吁广大养犬人要文明养犬、科学养犬,要定期给狗、猫等家养动物接种狂犬病疫苗,通过给动物注射狂犬病疫苗来保护您自己、您的宠物和您的社区;避免家养宠物与野生动物和流浪动物的接触,不要随意遗弃,避免流浪犬伤及他人的事件出现。
五、紧急处理办法
当被动物咬伤后,应立刻用20%的肥皂水或1%的新洁尔灭反复冲洗伤口至少15分钟,若无条件,也可用清水;冲洗后用75%的酒精擦洗或2%-3%的碘酒反复涂抹消毒,并立即到狂犬病免疫预防门诊处理伤口;局部小伤口不包扎、不涂抹药物,以利伤口排毒。千万别相信偏方能预防或治疗狂犬病。接种狂犬病疫苗,狂犬病疫苗接种通常为五针,即被咬伤当天、第3、7、14、28各打一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