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疾控中心专家提醒市民,登革热在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已呈常年流行态势,市民前去探亲、旅游和从事商贸活动时,要注意做好防蚊灭蚊工作。
同时,近期雨水较多,居民要注意清积水、灭成蚊、防叮咬,出现疑似症状要及时就医。
流行范围扩展到温带地区
2014年,世界卫生组织把该年度的世界卫生日主题定为“预防虫媒传染病”,并宣称“登革热是全球蔓延最快的虫媒传染病”。
登革热主要通过埃及伊蚊或白纹伊蚊叮咬传播,广泛流行于全球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当前,登革热有扩大流行的趋势,有专家认为这可能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气候变暖造成该病流行范围从热带、亚热带向温带地区扩展,并使蚊子活动季节延长,活动区域扩大,病毒在蚊体内增殖活跃,病毒的毒力增强。此外,人口大量流动和交通现代化也是登革热流行扩大的重要因素,通过国际商贸、劳务进出口、渔业及旅游、探亲等活动,可能造成处于病毒血症期的人输入其他地区,在一定条件下就会出现流行。
导致登革热的病原体登革病毒存在于病人或隐性感染者的血液中,通过蚊虫叮咬传播,但不会经过呼吸道、消化道或直接接触等渠道在人与人之间传播。伊蚊感染登革热病毒后不但可终生携带和传播病毒,还可以经过虫卵将病毒传给后代,使登革热不断发生。
初起症状像重症流感
人群对登革病毒普遍易感,但感染后仅有部分人发病。作为一种全身性疾病,登革热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多数有起病急骤,高热,全身肌肉、骨及关节痛,极度疲乏等表现,部分患者可有皮疹、淋巴结肿大,以及出血倾向如皮下出血、注射部位淤点淤斑、牙龈出血、鼻衄等。由于病人的初起症状多与流行性感冒相似,容易被误诊。
登革热属于自限性疾病,多数病人预后良好,但重症病例病死率高,千万不可掉以轻心。出血明显者尤其要警惕,比如出血点逐渐发展为淤斑及紫癜,以及有鼻衄、牙龈出血、消化道出血、血尿或胸腹腔出血等情况。
重症登革热的高危人群包括:伴有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肝硬化、消化性溃疡、哮喘、慢阻肺、慢性肾功能不全等基础疾病患者;老人、婴幼儿;肥胖或严重营养不良者;孕妇。
“花斑蚊”即为白纹伊蚊
登革热的传染源包括登革热患者、隐性感染者和登革病毒感染的非人灵长类动物以及带毒的媒介伊蚊。
传播媒介主要是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我市没有埃及伊蚊但有白纹伊蚊。白纹伊蚊体色为棕(褐)黑色,头部、胸部、腹部和足有银白色或白色花斑,俗称“花斑蚊”、“黑斑蚊”,在我市分布广泛,幼虫主要在清水容器中孳生,常孳生于水培植物容器、树洞、竹筒、石窝、旧轮胎及住宅附近积有雨水的缸、钵及假山盆景中,成虫大多数在屋外或野外阴暗处流连,但亦会在户内活动。雌蚊嗜吸人血,其吸血的最高峰在日落前2—3小时,次高峰为清晨时分,由于不少人选择这两个时间段在户外活动,所以,做好外环境的清除积水和灭蚊工作,以及个人采取防蚊措施十分重要。
灭蚊防蚊重在清除积水
对于登革热,目前尚无有效的疫苗可用,治疗上主要采取支持及对症治疗措施,没有特效的治疗药物。
一点点的积水都能成为伊蚊繁衍孳生的优良环境。所以,做好环境卫生,采取翻缸倒罐、填平洼地等措施清除积水,不给蚊子提供生长的场所,才是预防登革热的根本办法。
到登革热流行区旅游或生活,应穿着长袖衣服及长裤,并在外露的皮肤及衣服上涂上蚊虫驱避药物。
如果房间内没有空调设备,应装置防蚊网,使用家用杀虫剂杀灭成蚊,卧室应悬挂蚊帐。避免在“花斑蚊”出没频繁时段在树荫、草丛、凉亭等户外阴暗处逗留。
水养植物要定期换水,换水时还要注意冲洗植物根部,将附在根部的幼蚊及蚊卵彻底清除,同时尽量避免用清水养殖植物;对于花瓶等容器,每星期至少清洗、换水一次,勿让花盆底盘留有积水,家中空调滴下的水也要及时清除;把所有用过的罐子及瓶子放进有盖的垃圾桶内,并将贮水容器、水井及贮水池加盖,填平全部地面凹陷的地方以防积水。
从有登革热疫情的地区旅行回来,如果发现自己有发热等症状,要及时到综合医院就诊,并主动告知旅行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