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传染病频道 > 疾病知识 > 预防措施 > 春季蜱虫活跃 如被叮咬及时就医

春季蜱虫活跃 如被叮咬及时就医

2015-04-08 来源:健客网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春季,正是外出郊游好时节。在欣赏美景之时,我们往往会忽略潜在的危险。据疾控中心工作人员介绍,春季是蜱虫的活跃期,目前虽然未发现大量蜱虫咬伤案例,但一旦被叮咬,请及时就医。被蜱虫叮咬严重会至死。

  日前有媒体报道,江西一农妇在田门干活时被蜱虫叮咬后,高烧不退,送医经治疗后,才脱离生命危险。

  疾控中心工作人员说,蜱虫体内或携带致病性微生物,可通过叮咬传播给人类,并可能患上斑疹热、森林脑炎、出血热、巴贝斯虫病等数十种病毒性、细菌性和原虫性疾病。即便蜱虫没有携带致病性微生物,也可能出现皮肤感染等疾病。

  据疾控工作人员介绍,蜱虫病会引起高烧及人体多器官衰竭,死亡率达20%左右。

  同时,春季是蜱虫病高发期,主要因为蜱虫喜欢潮湿的环境,所以随着气温逐渐回升,蜱虫也开始活跃,被它叮咬后,或出现伤口红肿,有的则不明显。工作人员强调,即便被叮咬后没有任何症状,也不可掉以轻心,因为蜱虫病的潜伏期可达一个多月。

  另外,蜱虫属寄生虫,宿主也非常多,包括猫、狗、鸟类、爬行类和两栖类动物。因为,提醒家里有宠物的市民,因多加注意。

  被叮咬后切勿用手强行摘除

  被蜱虫及其它昆虫叮咬后,大多市民的第一反应是立即摘除。对于,疾控中心工作人员提醒,蜱虫吸血的口器很复杂,上面长有倒剌,摘除不当,很可能使它的口器折断并留在皮肤里,从而引发感染。

  因此,发现皮肤或衣物上有蜱虫时,切勿用手直接摘除,甚至拍死。因用镊子贴近皮肤,并夹牢其头部,慢慢挤压把蜱虫拉出来。在移除时也要小心,不要把蜱虫捏碎或折断,因为破损的皮肤或黏膜沾染到受感染的蜱虫组织,也可能受到感染。在移除后,还应用碘酒对被叮咬部位消毒,并用肥皂洗手。

  最后疾控工作人员还提醒,市民如若被叮咬后,要随时留意身体状况,如出现发热、被叮咬部位发火及起红斑时,要及时就诊,以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蜱虫

  虽只有2毫米大小,但是接触皮肤,吸食人或动物血后,体积会骤增10倍以上。很多野生蜱虫都携带多种病毒,曾多次致人死亡。

  据韩国媒体报道,去年,韩国有55人感染,其中16人丧命。在中国,也曾曝出被蜱虫咬伤后死亡的案例。2010年,河南商城,多人被做蜱虫咬伤,不治身亡。当地2009年已出现死亡病例,但2010年尤其多,成为蜱虫“重灾区”。截至2011年6月份,中国已有河南省、湖北省、山东省、安徽省、江苏省等省报告“蜱虫病”病例280多人,死亡10余人。蜱虫在四川、云南、贵州等地农村极为常见。

  “蜱虫的吸血部位可造成局部充血、水肿,还可引起继发性感染以及莱姆病,莱姆病会损害神经系统,引发脑膜炎、脑炎、颅神经炎、运动和感觉神经炎等。”疾控专家提醒,被叮咬的人发病前会有1至2周的潜伏期,有的甚至长达一个月以上,之后可能会出现高热、呕吐、腹泻等症状,严重时会因血小板数值下降,全身出血而亡。春夏这段时间正是蜱虫出没的时段,虽然它们主要隐身于农村及偏远城区,但中心城区的公园、大面积的露天草丛里也偶尔会藏有它们身影。

  危害

  蜱在叮刺吸血时多无痛感,但由于螯肢、口下板同时刺入宿主皮肤,可造成局部充血、水肿、急性炎症反应,还可引起继发性感染。

  有些硬蜱在叮刺吸血过程中唾液分泌的神经毒素可导致宿主运动性纤维的传导障碍,引起上行性肌肉麻痹现象,可导致呼吸衰竭而死亡,称为蜱瘫痪(tickparalysis)。多见于儿童,如能及时发现,将蜱除去,症状即可消除。此病在东北和山西曾有人体病例报告。

  传播疾病

  ⑴森林脑炎:是一种由森林脑炎病毒引起的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为森林区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我国主要的病媒蜱种为全沟硬蜱,病毒在蜱体内可长期保存,可经各变态期及经卵传至下一代或第三、四代,并可在蜱体内越冬。本病多发生在5~8月,在我国主要分布于黑龙江和吉林两省林区,患者主要是伐木工人。此外,四川、河北、新疆、云南等省和自治区也有病例发生。

  ⑵新疆出血热:是一种蜱媒急性传染病,是荒漠牧场的自然疫源性疾病。病原为一种蜱媒RNA病毒。疫区牧场的绵羊及塔里木兔为主要传染源,急性期病人也可传染。传播媒介主要为亚东璃眼蜱,病原体可在蜱体内保存数月,并经卵传递。本病除经蜱传播外,羊血经皮肤伤口,及医务人员接触急性期病人新鲜血液后,也可感染发病。在我国流行于新疆,患者主要是牧民,发病高峰期为4~5月份。

  ⑶蜱媒回归热:又称地方性回归热,是由钝缘蜱传播的自然疫源性螺旋体病,不规则间歇发热为其主要临床特征。我国新疆有该病流行,其病原体,在南疆村镇型的为伊朗包柔氏螺旋体(Borreliapersica),乳突钝缘蜱为传播媒介;北疆荒野型的为拉氏包柔氏螺旋体(B.latyshevyi),特突钝缘蜱为传播媒介。病原体可经卵传递。乳突钝缘蜱可经卵传递8代,并能贮存14年。动物传染源主要是鼠类,病人也可作为本病的传染源。

  ⑷莱姆病:我国于1985年夏在黑龙江海林县林区首次发现。病原体是伯氏包柔螺旋体(B.burgdorferi)。它是一种由硬蜱传播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好发于春、夏季。我国主要媒介是全沟硬蜱,某些野生小型啮齿动物为贮存宿主。本病分布广泛,在五大洲20多个国家都有病例报告。我国已证实有20省、市、自治区有本病流行。

  ⑸Q热:病原体为贝氏立克次体(Coxiellaburneti)。本病临床特点为起病急骤。常在野生动物(啮齿类)与家畜之间传播流行,牛、羊为人体Q热的主要传染源。感染方式主要由呼吸道吸入传播,也可通过消化道及蜱的叮咬、粪便污染伤口而感染。病原体能在蜱体内长期存在,并经卵传递,如乳突钝缘蜱可贮存病原体2~10年。本病分布遍及世界各地,在我国已有十几个省、市、自治区证实有Q热存在。在流行区已发现微小牛蜱、亚东璃眼蜱和铃头血蜱(Haemaphysaliscompanulata)自然感染。

  ⑹北亚蜱传立克次体病:又称西伯利亚蜱传斑疹伤寒。病原体为西伯利亚立克次体(Rickettsiasibirica)。小啮齿动物为主要传染源,草原革蜱为其主要媒介,边缘革蜱(Dermacentormarginatus)也能传播。病原体可经卵传递,在蜱体内可存活2年。病原体可通过蜱的叮刺或蜱粪污染而感染。我国新疆、内蒙、黑龙江有本病存在。

  ⑺细菌性疾病:蜱能传播一些细菌性疾病,如鼠疫、布氏杆菌病、野兔热。蜱能长时间保存一些病原菌,并经卵传递。例如鼠疫杆菌在草原革蜱成虫体内可保存509天;兔热杆菌在拉合尔钝缘蜱(O.lahorensis)体内可存活200~700天,故蜱在保存这些病的自然疫源中起一定作用。

  (8)无形体病:蜱虫会传播一种“吞噬细胞无形体”,它会使血小板、白细胞减少。所以业界将这病称为“无形体病”。但迄今为止,只有美国和欧洲一个国家从蜱虫咬伤患者体内分离出病原体。

  防范

  1.应尽量避免在蜱类主要栖息地如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

  2.如需进入此类地区,应注意做好个人防护,提倡穿长袖衣服;不要穿凉鞋;扎紧裤腿或把裤腿塞进袜子或鞋子里;穿浅色衣服可便于查找有无蜱爬上;针织衣物表面尽量光滑,这样蜱不易粘附;每天的旅游活动结束后,旅游者还要仔细检查他们的身体和衣物,看是否有蜱叮入或爬上,发现蜱后立即清除。

  3.裸露的皮肤涂抹驱避剂,如避蚊胺(只推荐2岁以上年龄的人员使用),可维持数小时有效。当使用遮光剂或防晒用品时,先涂抹遮光剂或防晒用品,然后再涂抹驱避剂,睡觉前应把驱避剂洗去。衣服和帐篷等露营装备用杀虫剂浸泡,如氯菊酯、含DEET的驱避剂等。

  4.加强日常饲养卫生管理,定期定时清除犬舍内的垃圾。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对引进或销售的犬都要进行犬体的检查(被毛的刷拭等)和灭蜱工作,防止带入或带出蜱类。每年结合犬舍的检修或每周定期消毒,进行犬体及场所的检查。采用0.10%一0.15%的双甲眯乳油进行雾化,可减少蜱及虫卵的生存。在4—9月份蜱活动高峰季节,定期用0.04%~0.08%畏丙胺或1%敌百虫,特别是应用0.15%一0.20%双甲脒乳油进行药浴,效果显著。同时认真做好犬体检查,主要是前后肢内侧、头部、耳廓和趾间等部位,采用人工摘除,或用乙醚使蜱麻醉后,用镊子慢慢地拨下,将蜱用火焰烧焦深埋。防止散犬进入场内,场内清除杂草,对购入的垫草彻底的晾晒或用敌敌畏烟剂进行熏杀。

  提醒

  春游踏青时谨防这俩货

  1、马蜂

  春节是马蜂的活跃期,所以春游踏青时一定要警惕。首先不要招惹它们,以免被“群攻”。如被马蜂“围攻”,千万不要慌张,应立即蹲下,用衣物包住头部。一旦被蜇伤,要设法将毒刺拔出,吸出毒汁,然后用肥皂水。条件许可时,可用5%苏打水或3%淡氨水洗敷伤口,并服用止痛药。如果在郊外没有这些东西,也可用大肖叶、药荷叶、两面针、马齿苋等捣烂外敷。若蜇伤严重,要立即到医院治疗。

  2、隐翅虫

  隐翅虫,又称“影子虫”,因翅膀不易被发现而得名。在自然界中,已知的隐翅虫约有250多种,其中,毒隐翅虫因体内有毒液而对人类有一定威胁。它类似飞蚂蚁,且有趋光性,白天一般常见于杂草中,夜间出来活动,夏季和秋季最为常见。

  隐翅虫体表没有毒腺,但在被拍死后,体内毒液会流出,这种毒素与皮肤接触后,会导致皮炎。如毒液进入人体,会被皮肤产品过敏反应,所以如果发现皮肤上有隐翅虫,切勿别直接拍死。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相关问答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热文排行

热门问答

用药指导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