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方舟健客 > 肝病频道 > 肝病治疗 > 专题 > 肝癌 近期肝癌领域研究进展一览

肝癌 近期肝癌领域研究进展一览

2018-08-31 来源:拯救肝癌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对Na+/Ca2+交换蛋白1(NCX1)以及经典的瞬时受体电位通道6(TRPC6)在肝细胞癌中调节TGFβ信号通路方面发挥的作用进行了研究。

导语

本文梳理近期肝癌领域研究进展。

关键词:肝癌;研究进展

1.CancerRes:发现调节肝癌进展和转移的新分子

DOI:10.1158/0008-5472.CAN-17-2061

许多研究已经证实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能够调节细胞生长和分化,在炎症、组织修复和胚胎发育等方面发挥重要的生物学功能。尽管TGF-β调控许多细胞过程,但这些过程都相对简单:TGFβ累配体与II型受体结合,进而招募并磷酸化I型受体,I型受体再磷酸化SMAD蛋白,SMAD与coSMAD蛋白结合形成复合体作为转录因子在细胞核内聚集调节目标基因表达调控。

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在肝细胞癌的进展和转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然而该作用发挥的细胞和分子机制还没有得到完全了解。在最近一项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CancerResearch上的新研究中,来自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的庹必光等人发现了在肝细胞癌中调节TGFβ信号通路的新分子复合体。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对Na+/Ca2+交换蛋白1(NCX1)以及经典的瞬时受体电位通道6(TRPC6)在肝细胞癌中调节TGFβ信号通路方面发挥的作用进行了研究。

首先,研究人员利用HepG2和Huh7细胞系进行实验发现TGFβ能够刺激细胞内的Ca2+增加,而且该作用通过NCX1和TRPC6实现,TGFβ刺激可以诱导TRPC6与NCX1形成分子复合体,将人肝细胞癌细胞注射到裸鼠体内,TRPC6与NCX1形成的分子复合体既能够介导Ca2+信号途径又能够调节TGFβ对迁移、侵袭和肝内转移的影响。除此之外,研究人员还发现TGFβ能够上调TRPC6和NCX1的表达,并且TRPC6/NCX1信号途径和Smad信号途径之间还存在正反馈调节关系。TRPC6和NCX1的表达在人肝细胞癌组织中也显著增加,它们的表达水平与肝细胞癌病人的进展程度呈正相关关系。

总得来说,这些结果揭示了TRPC6/NCX1分子复合体在肝细胞癌发展和转移过程以及对TGFβ信号通路调控方面发挥的作用,提示TRPC6和NCX1或可成为治疗肝细胞癌的新靶点。

2.Biomaterials:科学家成功开发出重建肝癌的类器官有望进行快速准确的癌症药物筛选

doi:10.1016/j.biomaterials.2017.12.026

肝癌是全球引发癌症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缺少经过批准的疗法;开发有效治疗肝癌药物的主要挑战就是当前的肿瘤模型并不能准确反映出人类机体肿瘤及肿瘤周围环境的特性,这常常就会使得很多潜在的药物在临床检测中失效;为了更加准确地模仿这些特性,研究人员开发出了名为人源性肿瘤异种移植物(PDX)的肝癌模型,尽管这些模型能够提供人类机体中有效潜在癌症药物如何发挥作用的具体信息,但这些药物比较昂贵,而且开发过程比较耗时,在培养基中培养这些PDX癌症细胞用于药物筛选的花费也较高,目前研究人员对这些细胞的尝试往往并不能够反映3-D肿瘤的结构以及肿瘤微环境的情况。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Biomaterials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新加坡A*STAR研究所的科学家们就通过研究设计出了一种新方法来生长PDX肝癌细胞用于药物筛选和检测;这种方法主要包括在由植物性多孔水凝胶制造的合成型3-D支架上生长细胞,随后研究人员利用优化的生化和机械特性对海绵支架进行工程化设计,来帮助肝癌细胞维持合适的形状和功能,并使其生长地像类器官一样。

当类器官生长一周至三周时,研究者就发现,类器官中的肝癌细胞能够存活并且繁殖,肝癌细胞通常会包含正常肝脏细胞所没有的特殊遗传改变,随后研究者对来自14名肝癌患者中移取的PDX中的类器官进行工程化操作,大部分的类器官都能保持PDX源头细胞中相同的遗传改变,同时还能维持内部的肿瘤异质性,这就能够有效区分相同肿瘤组织中的肝癌细胞群,同时也会影响其对疗法的反应,这一特征的存在就是药物筛选的另一个优势,即类器官拥有超越传统细胞培养的优势。

如今研究人员发现,工程化的类器官具有重要的价值,另外一个吸引人的优势就在于包含类器官的3-D支架的尺寸较小,仅有100微米;研究人员就能轻松将其置于96孔板中,用来进行高通量药物筛选,还能同时进行药物检测;通过这种技术,一种PDX模型就能用来产生数十到数百个这样的特殊支架,结合能够描述原始肝脏肿瘤的遗传特性和异质性,这些模型或许就有可能彻底改变肝癌药物的筛选和发展。

最后研究者Toh表示,拥有一种可靠的平台来生长来自肝癌患者的癌细胞是如今个体化疗法开发向前迈进的重要一步,而且如今我们还能用来增加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的通量;这种海绵支架能够维持正常的肝脏细胞生长,同时其还能保持用于药物检测的肝癌的重要特性,这或许就有望根据患者肝癌细胞的药物检测结果来帮其选择最佳的疗法。

3.NatCommun:二甲双胍协助基因疗法治疗肝癌!

DOI:10.1038/s41467-017-02733-4

特拉华大学和伊利诺伊大学的科学家们已经找到了一种杀伤肝癌细胞、抑制肿瘤生长的新方法。首先,他们沉默了细胞内一种关键的酶,然后再加入了一种强效药。这项最新研究成果最近发表在《NatureCommunications》上。

肝癌目前很难治疗,而这项将加速肝癌新疗法的发展。手术通常不是肝癌的选项,而可供选择的药物疗效却不佳。据NIH统计,超过82%的肝癌患者在确诊后5年内死去。

这个项目起源于伊利诺伊大学的实验室,研究人员培养了肝癌细胞并操纵了细胞内一种叫做己糖激酶2的酶的表达,随后研究人员使用了二甲双胍处理细胞,二甲双胍是一种可以降低肝脏产糖的糖尿病药物。

特拉华大学化学和生物工程学教授MaciekR.Antoniewicz课题组设计了一系列实验检测癌细胞如何对缺失己糖激酶2做出反应,该酶可以帮助细胞代谢葡萄糖。

Antoniewicz是代谢流量分析领域的专家,代谢流量分析是一种在生物系统中研究代谢的技术。而他的研究组是世界上少有的几个精通癌细胞13C代谢流量分析技术的实验室之一,他最近在《Experimental&MolecularMedicine》上发表了一篇论文介绍他的这种方法。

"哺乳动物的代谢很复杂,因此需要系统地分析背后的网络和表型,这正是我们实验室的特长。"他说道。

该团队使用质谱对癌细胞进行了分析,随后确定了细胞在有或者缺失己糖激酶2的情况下细胞内的代谢流量。他们原以为缺失己糖激酶2的细胞将会饥饿死亡,但是令人惊讶的是单独靶向己糖激酶2只能轻微的延缓癌细胞生长。而另一个武器,二甲双胍需要加入战斗协助完成杀伤癌细胞的任务。

"我们的研究的重要性在于我们发现靶向己糖激酶2确实是一种可以成功治疗癌症的策略,但是同时还需要用二甲双胍靶向另一条补偿机制。"Antoniewicz说道。

他的工作为第二个靶标提供了重要线索,也为下一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最后,来自伊利诺伊大学的研究人员测试了联合清除己糖激酶2和索拉菲尼(肝癌治疗药物)治疗小鼠肝癌的疗效。结果发现这种联合疗法比单一疗法效果都好。

4.Hepatology:中国台湾学者发现增强自噬可有效抑制肝癌

DOI:10.1002/hep.29781

细胞内分子降解机制的紊乱会引起癌症,其中包括肝细胞癌(HCC)。之前研究曾报道细胞周期调控蛋白CyclinD1在肝细胞癌中存在过表达;细胞自噬可以招募和降解具有癌基因作用的miR-224来防止HCC的发生,但在HCC发生过程中CyclinD1是否也能够被自噬选择性降解还不清楚。

在最近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Hepatology上的一项研究中,来自中国台湾的学者们在147名HCC病人和3个小鼠模型的肿瘤中发现自噬的低活性和CyclinD1的高表达存在相关性,这些结果也共同揭示了这两个事件与HCC病人的不良生存率存在关联,表明自噬活性和CyclinD1的表达在HCC发展过程中可能有重要作用。

研究人员发现增加自噬活性会导致CyclinD1蛋白发生泛素化,在SQSTM1受体的介导下被选择性招募至自噬小体,随后与溶酶体融合发生蛋白降解。对CyclinD1蛋白上的泛素结合位点进行突变,利用慢病毒介导ATG5和ATG7的沉默以及Sqstm1敲除细胞都证实了自噬能够通过SQSTM1的介导对泛素化的CyclinD1进行选择性降解。

功能研究表明自噬对CyclinD1的选择性降解对细胞增殖、克隆以及肝脏肿瘤形成都起到抑制作用。除此之外,通过药物诱导自噬活性的增强能够显著抑制原位肝脏肿瘤和异种移植肿瘤的生长,这些证据表明自噬对CyclinD1的选择性调控能够阻止肿瘤形成。

总得来说,这些数据证明自噬降解机制以及细胞周期调控因子CyclinD1都与HCC形成存在关系。该研究对于帮助HCC病人找到替代治疗方法有重要价值。

5.CancerRes:天津医科大学发现促进肝癌转移的新分子

DOI:10.1158/0008-5472.CAN-17-2432

肝细胞癌是成年人中一种常见的原发性肝癌,每年因肝细胞癌死亡的人数大约有74万人,新发患者超过78万人,目前美国每年有超过4万人被诊断为肝细胞癌,并且发病率逐年升高。癌细胞侵袭和肝内转移是导致肝细胞癌病人预后情况不良的主要因素,找到遏制癌细胞侵袭和转移的方法就能够极大改善病人的预后,甚至提高病人生存率。

在最近一项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CancerResearch上的研究中,来自天津医科大学的张宁教授等人发现恶性HCC细胞系中Shc3蛋白表达的增强与HCC的侵袭和转移存在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Shc3在33名HCC病人的肿瘤样本中表达显著高于临近的正常组织。对52名HCC病人样本进行进一步分析表明Shc3能够与MVP蛋白发生相互作用,导致MEK1/2和ERK1/2的激活,并且不依赖于Shc1和c-Raf;这种相互作用会进一步诱导上皮间充质转化促进HCC细胞增殖和转移。

从分子机制上来说,Shc3表达水平的升高是由于其基因启动子的去甲基化促进了c-Jun与其启动子的结合所导致。Shc3的表达又会反过来促进c-Jun的磷酸化从而形成一个正反馈回路。研究人员还通过肿瘤异种移植模型对HCC的转移情况进行了分析,证实了Shc3在体内的作用。

总得来说,这些结果表明Shc3在HCC进展中有重要作用,Shc3是HCC的一个新标志物和潜在靶向治疗目标。

6.Hepatology:单细胞分析揭示肝癌遗传异质性出现的重要原因

DOI:10.1002/hep.29778

肝细胞癌是肝硬化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而肝癌的分子发病机制非常复杂且具有分子异质性。癌症遗传的异质性不仅表现在不同患者之间,即使是同一患者的不同肿瘤结节,甚至是同一个结节中也存在差异。肝细胞癌的分子异质性部分归因于肝癌干细胞的存在,被各种细胞表面标志物区分的不同癌症干细胞群体可能包含不同的癌症驱动基因,这就为找到分子靶向性治疗方法带来了巨大挑战。

来自美国NIH的华人学者XinWeiWang带领研究团队在单细胞水平对肝癌干细胞的异质性进行了全面分析,揭示了肝癌遗传异质性的重要原因。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结合转录组学和功能分析,在单细胞水平对肝细胞癌(HCC)细胞进行分析以获取癌症干细胞的异质性程度。研究人员提出证据表明肝癌干细胞在单细胞水平上就存在表型、功能和转录方面的异质性。他们还发现不同的癌症干细胞亚群包含不同的分子特征,有趣的是,不同癌症干细胞亚群中的不同基因都与肝细胞癌病人的预后呈独立相关性,表明肝癌干细胞转录组的多样性影响了肿瘤的异质性和肿瘤进展。

这项工作从一个独特视角分析了癌症干细胞亚群的多样性,相关的研究结果表明这些亚群的分子异质性更进一步刻画了它们在肿瘤异质性、病人预后和治疗方面的重要作用。

7.CancerCell:脂质的合成或会促进肝癌的进展

DOI:10.1016/j.ccell.2017.11.011

脂质是最理想的能量来源和重要的细胞成分,近日,来自瑞士巴塞尔大学和日内瓦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发现,蛋白mTOR或能次级肝脏肿瘤中脂质的产生,从而满足癌细胞对营养代谢和能量的需求,此外研究人员还在肝癌患者中发现了这种机制,相关研究刊登于近日刊登在了国际杂志CancerCell上。

在瑞士每年大约有650人会被诊断为肝癌,在过去20年里恶性及进行性的肝细胞癌的发生率翻了一番,尤其是在发达国家中;一种可能性的原因就是人群肥胖和糖尿病发生率的增加;本文中来自多个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通过联合研究深入解读了肝癌的发生及疾病进展的机制;通过对小鼠模型和患者的组织样本进行研究,研究人员发现,生长调节子mTOR蛋白或能促进脂质的合成及肿瘤形成,肝脏中脂肪酸和脂质的积累是诱发肝细胞癌的主要原因。

研究者YakirGuri解释道,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肝脏就是我们机体的厨房,其会储存并且再循环营养物质,产生激素前体物,并通过消除一些有害物质(药物和酒精)来为机体解毒;过度的酒精摄入、肥胖、糖尿病、缺乏锻炼等不良生活方式都会损伤肝脏健康;第一个无症状的肝脏综合征就是"脂肪肝",其会引发肝脏炎症,最终就会进展成为肝细胞癌,恶性以及不断增殖的肝癌细胞就会破坏周围的健康干细胞,从而诱发肝衰竭

最初研究人员在小鼠模型中调查了肝癌的进展,随后研究者对小鼠肝脏细胞中的mTOR进行了持续性地激活,Guri说道,我们都知道,mTOR参与了肿瘤的发生,而且其能够控制细胞生长;然而以肝细胞癌为例,我们并不清楚到底是哪些下游代谢和信号通路会受到影响;研究者发现,mTORC2-mTOR能够形成mTORC1和mTORC2两种蛋白复合体,从而促进脂肪酸和特殊脂质的合成。很多人并不会意识到其机体中包含有比基因更多的脂质,研究者推测,机体中或许含有成千上万种不同类型的脂质分子。

在肝脏细胞中,mTORC2能够刺激对细胞生长非常重要的两类脂质产生,即鞘脂类和心磷脂质类,鞘脂类是细胞膜的结构组分,其必须在快速增殖的细胞中持续产生,而心磷脂类则位于细胞的线粒体中,其主要参与能量产生。通过增强心磷脂的产生,对于能量"饥渴"的肿瘤细胞就会确保能量的供应;而且癌细胞也依赖于脂肪酸和脂质的产生,如果关闭这种脂质制造开关就会阻断肿瘤的生长。

对肝细胞癌患者机体的组织样本进行分析后,研究人员证实了在小鼠模型中的研究发现,即能促进脂肪酸和脂质合成的mTORC2及其信号通路在癌症患者的肿瘤样本中也处于激活状态,而这种蛋白复合体在良性脂肪肝向恶性肝细胞癌的进展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本文研究或为后期研究人员开发潜在的肝癌治疗及干预措施提供了新的思路,而且靶向性脂质产生的抑制剂或许能够有效抑制肿瘤的进展。

8.CellRep:科学家开发出有效预防肝癌发生的新型策略

DOI:10.1016/j.celrep.2017.10.064

原发性肝癌是全球因癌症相关死亡的第二大主要原因,近年来其发生率和死亡率在美国急剧上涨,当肝癌进入到晚期阶段后几乎没有任何疗法或药物能进行治疗;然而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CellReports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医学院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开发出了一种有效预防肝癌的新型策略。

当对肝癌的病理学机制进行研究时,研究人员就发现,一种常用的合成性的双链RNA(dsRNA)能明显增强机体先天性的抗肿瘤免疫功能,也就表明,这种双链RNA能够被潜在地用作疫苗来预防高风险肝癌个体的癌症发生。

研究者Gen-ShengFeng教授说道,肝脏尤其特殊的免疫耐受性,这就是为何目前包括免疫疗法在内的多种疗法无法对肝癌产生持续性的治疗效应的原因。最开始研究人员进行了基因剔除实验来调查肝脏中不同类型的细胞如何进行交流来促进或抑制癌症的发生,研究者发现,dsRNA能够通过调节机体自身的先天性免疫系统来抑制肝癌的发生。

文章中,研究者描述了在小鼠模型癌前期阶段,将dsRNA聚胞苷酸(pIC)注射到小鼠体腔后其如何抑制小鼠原发性肝癌的发生。原发性肝癌是从肝脏中开始发生的一种癌症,转移性的肝癌则开始于机体其它部位,最后扩散到肝脏部位。通过重编程巨噬细胞以及激活自然杀伤细胞和树突细胞,就能够直接有效杀灭肿瘤细胞或增强自身的适应性免疫反应,从而抑制肿瘤发生。

研究人员利用化学致癌物或脂肪肝来诱导产生肿瘤小鼠模型,随后在不同阶段给小鼠注射pIC,研究者表示,在小鼠机体肿瘤形成之前,接受dsRNA注射的所有小鼠模型均能成功抑制住肿瘤;当每个月都进行pIC注射时小鼠体内的肿瘤数量和尺寸就会发生明显下降,三个月后这种效应仍然存在而且非常明显,在5个月时,当肿瘤重新开始形成时,当研究者将肿瘤数量和尺寸同对照组进行对比时,pIC所产生的抑制作用就非常小了。

研究者Feng指出,后期研究中我们将重点研究pIC的剂量和作用时间,此外,未来我们还将评估利用pIC结合其它药物制剂是否能够在肿瘤重新开始出现时有效阻断其生长。本文研究结果表明,这种药物能够有效抑制肝癌发生,后期研究人员还将进行更多研究,同时他们还应该观察当肝癌发生率不断增长时这种新药所产生的真正效应。

如今大量慢性肝脏疾病患者都面临着较高的肝癌风险,如果研究人员能开发出一种疫苗有效抑制肿瘤形成,或者开发出一种新型疗法组合来阻断癌症不断增殖,那么未来或许就能明显降低肝癌的发生率了。肝癌是诱发全球成年人因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每年都有超过78万新发肝癌患者,其每年肝癌都会导致74万患者死亡,目前每年在美国大约有超过4万人被诊断为肝癌,而且会有2.9万名患者因肝癌死亡。

9.Nature:揭示慢性炎症导致肝癌机制

doi:10.1038/nature24302

众所周知,慢性炎症会导致许多癌症,尤其是肝癌。长期以来,科学家们一直认为,这是因为炎症直接影响癌细胞,促进它们增殖,保护它们免受细胞死亡。但是,如今,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慢性肝脏炎症也会通过抑制免疫监测(immunosurveillance)来促进癌症产生。免疫监测是一种自然防御机制。人们认为在免疫监测中,免疫系统会抑制癌症产生。相关研究结果于2017年11月8日在线发表在Natur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Inflammation-inducedIgA+cellsdismantleanti-livercancerimmunity"。论文通信作者为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医学院的MichaelKarin教授和ShabnamShalapour博士。

Karin说,"癌症免疫疗法---比如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和过继T细胞转移---近期取得的成功证实活化的免疫细胞能够根除肿瘤,但是迄今为止我们仍然没有充分理解免疫监控或者适应性免疫在肿瘤形成中的作用。这项研究为证实适应性免疫有效地阻止肝癌产生提供了最强有力和最直接的证据之一。"

这些研究人员以一种新的肝癌小鼠模型作为研究对象。这种模型并不是通过人工地引入基因突变触发癌症产生,而是更加接近地模拟人肝癌产生,这是因为这些小鼠患上肝癌是非酒精性脂肪肝炎(non-alcoholicsteatohepatitis,NASH)的一种自然结果。NASH是一种慢性代谢障碍,可导致肝脏损伤、肝纤维化和多种细胞突变。Karin说,NASH也与肥胖相关,而且预计很快成为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的肝癌主要原因。

这些研究人员发现NASH相关突变会激活包括细胞毒性T细胞在内的免疫系统来识别和攻击新出现的癌细胞。然而,小鼠和人体中的慢性肝脏炎症也会导致免疫抑制性淋巴细胞堆积。这些免疫抑制性淋巴细胞是Karin和Shalapour两年前首次描述的一种免疫细胞。

在这两种免疫细胞的斗争中,免疫抑制性淋巴细胞获胜---它们利用PD-L1分子干扰细胞毒性T细胞。通过抑制细胞毒性T细胞,肝肿瘤就会在这些产生慢性炎症的小鼠中形成和生长。

在15只缺乏抵抗肿瘤的细胞毒性T细胞的小鼠中,它们中的27%在6个月之后具有更大的肝肿瘤。在这个相同的时间点上,具有细胞毒性T细胞的小鼠没有肿瘤产生。类似地,缺乏免疫抑制性淋巴细胞的小鼠几乎没有任何肿瘤产生,即便在11个月之后也是如此,据猜测这是因为它们的缺乏让细胞毒性T细胞独自地执行抵抗肿瘤的任务。

Karin说,"PD-L1允许免疫抑制性淋巴细胞抑制细胞毒性T细胞,但这也是它们的致命弱点。"

当这些研究人员通过药物或基因工程手段抑制PD-L1时,免疫抑制性淋巴细胞就会在肝脏中遭受清除,而细胞毒性T细胞就会再次活化,它们会清除肝肿瘤。

Karin说,"这些发现为所谓的抗PD-1药物的非凡能力提供了一种解释:它们阻断PD-L1受体,从而诱导肝癌消退。在这类药物中,首个药物最近被批准用于治疗晚期肝癌。"

Shalapour、Karin及其团队如今正在研究免疫抑制性淋巴细胞是如何被招募到肝脏中的。这一信息可能会揭示出一种干扰这些细胞的招募或产生的方法,从而可能为肝脏的预防或早期治疗提供新的手段。

10.CancerCell:科学家发现细胞慢性死亡或会促进肝癌发生!

DOI:10.1016/j.ccell.2017.08.010

肝癌主要发生于肝脏受到损伤诱发慢性疾病的患者中,截至目前为止,研究人员并不清楚在分子水平上引发肝癌的多种分子事件之间的关联,近日,一项刊登于国际杂志CancerCell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德国癌症研究中心和苏黎世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发现,慢性细胞死亡或能促进癌症的发生,细胞死亡地越多,剩下的细胞分裂速率就越高,在这一过程中,细胞中就会不断积累突变,肝癌发生的沃土就会慢慢形成。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carcinoma)曾经是德国并不常见的一种癌症类型,然而近些年来,被诊断为肝细胞癌的患者的数量却一直在上升,肝纤维化、乙肝/丙肝患者、肥胖或2型糖尿病患者往往患肝癌的风险较高;而且肝癌通常是慢性肝病发展的最终结果,而慢性肝脏疾病在德国又非常常见。

文章中,研究人员发现,名为半胱天冬酶8(一种细胞凋亡蛋白酶)的酶类在肝癌的发生过程中扮演着双重角色,首先研究人员对小鼠进行研究,相关研究结果能够转化到人类机体的研究中;半胱天冬酶8对于程序性细胞死亡过程非常重要,经历恶性转化的细胞会通过细胞凋亡过程来自我清除从而保护机体不受伤害,因此长期以来研究人员一直认为,细胞凋亡能够保护机体免于癌症,当前研究发现,这或许适用于每一个细胞而不是整个组织。

如果过多细胞同时经历细胞凋亡,那么就很有可能引发癌症,原因就是剩下的肝脏细胞会以高速率分裂来弥补缺失的肝脏组织,肝脏细胞通常并不会进行高速率分裂,其也无法应对伤害。肝脏慢性炎症患者机体中常常会积累高水平的DNA损伤,这就为肝癌的发生提供了良好的温床,细胞DNA积累的突变越多,细胞脱离正常轨道的可能性就越大,最终引发癌症的风险就越高。

然而,半胱天冬酶8还有其它的功能,该分子是研究者新鉴别出的大型复合物的一部分,这种复合物能够识别DNA损伤,并且诱发损伤修复机制;细胞凋亡和细胞修复常常会独立发生,但彼此又互相影响;这对于肝癌以及慢性肝脏疾病疗法的开发非常关键,竞争性消除半胱天冬酶8就能够抑制程序性细胞死亡以及癌症的发生,而这同时又会剥夺细胞进行DNA修复的机制,因此这种效应必须避免。

下一步研究人员计划调查是否在其它类型癌症中也会发生与上述相类似的过程,同时他们还希望继续深入精细化地研究相关分子机制的动态变化过程,最后研究者Heikenwalder说道,截至目前为止我们并不清楚何时以及为何半胱天冬酶8会和其它分子相互合作来搜寻DNA损伤,而且后期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进行解释,我们将会通过更多深入的研究来一一解决相关的问题。

相关资讯

相关标签 :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热文排行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