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方舟健客 > 肝病频道 > 肝病治疗 > 就医指南 > 科普| 有关肝豆状核变性诊疗ABC

科普| 有关肝豆状核变性诊疗ABC

2017-11-28 来源:肝豆病友家园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病史(多是青少年起病)、临床表现(典型的锥体外系症状、肝肾功能异常、角膜K-F环)、家族史、CT及MRI有双侧豆状核对称性影像改变、血清铜蓝蛋白显著降低、尿铜增高等可支持本病。

       A.什么是肝豆状核变性

  1912年,Wilson首先对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degeneration,HLD)进行描述,故又称Wilson病(WilsonDisease,WD)。这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特点是铜代谢障碍。发病率约为十万分之一,致病基因携带者约为1/90。该病好发于青少年,多见于中国,男性多于女性,是至今少数几种可治疗的神经遗传病之一,关键是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绝大多数为一代发病或隔代遗传,罕见连续两代发病。

  肝豆状核变性的原因?

  基因突变导致铜转运ATP酶的功能减弱或消失,血清铜蓝蛋白合成减少、胆道排铜障碍,铜离子在肝、脑、肾、角膜等处沉积,导致进行性加重的肝硬化、锥体外系症状、精神症状、肾损害及角膜色素环(K-F环)等。

  铜在人体代谢过程?

  铜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属于重金属。90%的铜与铜蓝蛋白结合,作为辅基参与多种重要生物酶的合成。铜在各脏器中形成各种特异的铜-蛋白组合体,多余的通过胆汁、尿和汗液排出。疾病状态下,铜蓝蛋白合成不足,铜不能被有效转运时,沉积于各个器官,导致一系列变化。

  B.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表现?

  铜代谢障碍可引起肝脏、脑部变性表现,具体如下:

  1)肝脏:症状隐匿,发展缓慢,可有持续血清转氨酶增高、急或慢性肝炎、肝硬化、肝功能衰竭(伴或不伴溶血性贫血)等。

  2)神经精神症状:以锥体外系受损表现为主,如运动障碍(手足徐动、舞蹈症状、步态异常、面部怪容等)、口-下颌肌张力障碍(流涎、讲话困难、声音低沉、吞咽障碍等);精神症状(记忆力减退、智力障碍、傻笑或强笑等)、冲动行为等。

  3)K-F环:发生率高达95%,位于巩膜与角膜交界处,呈绿褐色或暗棕色,是铜在后弹力膜沉积而成。

  4)其他表现:肾损害、骨关节肌肉损害或溶血性贫血等。

  肝豆状核变性的诊断?

  病史(多是青少年起病)、临床表现(典型的锥体外系症状、肝肾功能异常、角膜K-F环)、家族史、CT及MRI有双侧豆状核对称性影像改变、血清铜蓝蛋白显著降低、尿铜增高等可支持本病。该病的基因突变情况复杂,基因检测尚不能代替常规检测。

  C.肝豆状核变性的治疗?

  1.药物驱铜:1)促进铜离子排出的药物如青霉胺、二巯丙磺酸钠等,2)阻止肠道吸收铜的药物:锌剂、四硫钼酸盐。药物使用时效、适应症需咨询医生。

  2.低铜饮食:治疗本病必要的有效措施,需长期坚持。

  3.对症治疗:震颤、肌强直、舞蹈样动作、手足徐动、精神症状、抑郁、肝损害等可对症处理。

  低铜饮食具体选择?

  铜含量尚无明确规定,一般应小于2.0mg/d,儿童小于0.1mg/kg。

  1)避免高铜食物:粗杂粮、干豆类、坚果、薯类、贝类、虾蟹类、软体动物、动物内脏、菌藻类、可可粉、巧克力及龙骨、蜈蚣、全蝎等中药

  2)多选低铜食物:精米细面、奶类、豆制品、蛋类(限制蛋黄)、瘦肉(限量)、鱼类(限量)、蔬菜水果(少选根茎类)等;

  3)促铜排泄药物易导致VB6、锌缺乏,可适当补充;

  4)适当补充铁、VC、钙剂,儿童患者可同时补充适量VD;

  5)肝硬化时应高蛋白饮食,奶类含铜低,首选;

  6)不用铜器皿烹调食物;

  7)维持理想体重,避免肥胖;

  8)果糖、砂糖、有机酸等阻碍铜的吸收,饮食需注意平衡。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