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型肝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传染病,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其抗病毒治疗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重点。抗乙型肝炎病毒(HBV)药物干扰素Ot(IFN—d)和拉米夫定用于临床已多年,但抗病毒效果并不尽人意。免疫调节剂迪赛与抗病毒药物干扰素联合应用,可加快肝脏功能恢复,有效促进乙肝病毒清除 。本研究旨在观察胸腺肽肠溶(迪赛)联合重组基因工程干扰素 (安福隆)对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治疗效果。
病例选择:按2000年西安全国病毒性肝炎学术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诊断标准噬择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方法:干扰素组用Ot一2b干扰素(天津华立达生物有限公司)300万U肌肉注射,1次,d,连用30 d后改为隔日1次肌肉注射。持续11个月;联合治疗组在干扰素组治疗方法的同时加用迪赛 (西安迪赛生物药业公司)30 mg El服。1次,d,疗程6个月。两组均常规加用一般的保肝药物。两组于治疗前、治疗12个月及治疗结束后3个月、6个月进行临床评估并作肝功能ALT、乙肝血清学标志物及HBVDNA定量检查。肝功能检测采用日本产Olympus40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乙肝血清标志物使用固相放射免疫法(SPRIA)。试剂由山东维坊3V公司提供.血清HBV DNA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测定.(试剂和设备由广东中山大学达安基因诊断中心提供)。联合治疗组与干扰素组治疗结束后均随访半年,同时注意药物的其他不良反应。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 1.0统计学软件进行 检验。
除联合治疗组1例、干扰素组2例不能耐受治疗而退出外,其余73例均坚持完成疗程及随访,资料用作统计分析。
血清ALT复常率:治疗前两组患者ALT均高于正常水平且反复波动。持续异常。治疗结束后联合治疗组ALT下降至正常者31例。有所下降者6例,全部有效。干扰素组ALT正常、好转分别有2l例及8例。总有效率为81%。两组疗程结
束时ALT复常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疗程完成后半年两组ALT正常率仍有差异。
血清HBV DNA降至正常的比较:治疗结束后联合治疗组HBV DNA恢复正常水平(<103copy/mL)23例,占62%,较干扰素组36%高(P<O.05)。治疗结束半年后联合治疗组患者血清HBV DNA水平正常者仍占51%。与干扰素组28%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联合用药能更有效地抑制乙肝病毒。
乙型肝炎病毒在体内持续复制及机体免疫功能异常是引起慢性乙型肝炎的主要原因。抗病毒及免疫调节治疗则成为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重要手段。IFN—d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有效药物。其作用机制在于通过与细胞膜接触并在细胞内产生抗病毒蛋白,抑制病毒mRNA信息的传递,从而阻止病毒在宿主细胞内繁殖。IFN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HBV DNA阴转率在20%~40%,疗效不很理想。
迪赛具有调节和增强免疫作用.可诱导T淋巴细胞活化和增殖,增强免疫功能,迪赛和干扰素两者联用可抑制病毒复制,减轻肝组织损伤,减少肝硬化导致的原发性肝癌的发生,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本研究发现干扰素联合迪赛治疗慢性乙型肝炎,ALT复常率明显较干扰素组提高且治疗结束后仍维持较长时间(P<0.05),血清HBV DNA阴转率及血清HBeAg阴转率分别由36%、33%升高到62%和59%(P<0.05),且治疗结束半年仍较单用干扰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口服迪赛可有效调节免疫功能,增强抗病毒效果,维持肝功能稳定。迪赛与干扰素联合应用,可以从多方面发挥抑制或阻断HBV复制的作用,效果更佳。两组患者在治疗初期的发热、感冒样症状及少数患者白细胞减少均为干扰素的不良反应.大部分患者在适当对症处理后可逐渐耐受,坚持完成治疗。中途退出者均因不能耐受干扰素不良反应。未发现迪赛有明显的副作用,提示迪赛联合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是一种比较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对于迪赛更合适的剂量及远期疗效有待今后进一步观察。
(责任编辑:石颖欣)
上一篇:胆乐胶囊(二洞天)不良反应会... 下一篇:迪赛联合苦参素抑制乙肝病毒...相关药品购买
相关健康经验